您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视点

观点 | 系统推进科学文化建设,切实担负起科技界新的文化使命

发布时间: 2023-10-24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担负起科技界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学文化建设,既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与挑战,如何把握历史机遇突破发展,需要科学文化工作者系统思考、联合行动、整体推进。


推进科学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和一项庞大工程,需要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既立足于中华文脉,认真研究总结科学文化传播和成长规律,推进传统科学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需要结合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新实践,坚持问题导向,为创新创造提供丰富营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创新高地提供文化载体和发展后劲。


加强新时代科学文化话语体系建设。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推进科学文化话语体系建设,首先要立根于中华文脉,系统梳理中华文明科学文化的原生环境、精神内涵和文化根源,深入研究阐释探索、创新、求真、理性、协同、尚善等传统科学文化特质,同时也要兼收并畜,认真研究西方五百年来科技发展路径,吸取科学文化之长,推动当代科学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优势作用。要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系统学习宣传阐释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牢牢把握科学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创造性,把中国史观、中国史实、中国思维、中国精神融会贯通于科学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推进科学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文化话语体系。


强化科学文化公共服务功能。经过多年投入和发展,我国形成了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科学传播场所和文化教育场所,但受地域、经费、人口等多种因素影响,布局不够合理、不同设施发挥功能不一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要把科学文化设施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发挥各类科普阵地资源作用,进一步完善引领与传播功能,推进体系化、数字化建设,鼓励向社会公众开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发动学会、高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科技指导、宣传等活动,鼓励科技工作者走进基础薄弱地区传播科学文化,形成一批科学文化“品牌”。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传播中心等先行先试,打造科学文化传播高地。


来源:“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

完善科学文化宣传教育传播体系。大力宣传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充分发挥科学家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科学家与社会公众面对面交流,让公众走进科学、走近科学家,深入了解科学精神、科学价值和科学方法。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广泛宣传表彰爱国报国、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和科技人才,塑造科技界的模范先锋,弘扬爱国奉献精神,激发报国之志。弘扬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完善科学文化教育培训体系,把科学文化教育与科研诚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科技人员职业培训体系,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强化科技人员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习惯,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


打造新时代科学文化精品力作。推进科学文化建设,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心怀“国之大者”,把握中国特色主基调,打造新时代精品力作,唱响新时代主旋律,激活中华科学文化生命力,提升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努力推出一批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和体现科学文化精神,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重大科学成就的文艺精品力作。加强文艺内容的创新性表达、多样化呈现,积极利用新技术,创新艺术表达形式,提升作品质量,满足人民需求服务。引导各类科学文化机构开展展览、影视、书刊、动漫、玩具、游戏及文旅产品、新媒体开发应用与推广,健全科学文化产业体系,努力提供适应大众文化消费需求的科学文化产品。实施科普精品工程,支持科普展品研发和科幻作品创作,持续提升科普作品原创能力,丰富科普作品形态。


着力培育新时代科学文化生态。突出科学精神引领,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科学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围绕科学技术研发、技术市场、成果奖励与保护、公共文化保障、国际交流合作,抓紧对科技领域法律法规建设系统梳理,加强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领域立法前瞻性储备性研究,健全完善法规体系。完善学术机构以及行业、区域等为对象的创新环境社会评价体系,开展创新环境的跟踪评价和发布,促进创新环境不断改善。引导各级学会积极开展科研行为规范制定、诚信教育引导、诚信案件调查认定、诚信档案管理、科研诚信及科学伦理理论研究等工作,实现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净化。


加强科学文化国际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坚持开放合作,完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支持科技界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人文交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建立完善高层科学家对话机制,拓宽科技人文领域合作渠道,建立多边、双边合作机制,打造科学文化对外宣传品牌,开展优秀科学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广,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在交流融合中传播科学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