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李明:让中药材产业惠及民生

发布时间: 2019-07-07


李明常说,他近20年来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捯饬中药材。

    5月23日,广西农业农村厅组队来宁夏专程考察中药材产业,作为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中药材研究室主任的李明全程陪同。他还有好几个名头更“响亮”的身份,比如全国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规范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中卫综合试验站站长等。

    汽车驶出固原市彭阳县城,在盘山路上行进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宁夏天成扶农中药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位于草庙乡包山村的黄芪标准化种植基地。田埂上,54岁的李明背着相机来回查看,鼻尖渗出细汗。

    公司负责人张广智上前握住他的手:“真的很感激您李老师,免费给了我这么多指导,都不知道该咋谢。”

    “你千万别客气,我做事只有一个原则:谁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就对谁好。”李明嘿嘿一笑,转身又给考察组介绍情况去了。

    时光倒回至本世纪初,宁夏被科技部列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自治区科技厅加大了对该产业的扶持力度。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明在条件艰苦的中南部山区开始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及推广。

    宁夏“五县一片”深度贫困地区集中了全区80%以上的贫困人口,现有退耕还林和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400多万亩,是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绝佳地带。

    然而,面对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乡,要说服他们改变传统耕作内容并规范化种植,怎一个“艰难”了得。

    调查药材资源,推广专业技术,示范种植带动,解决瓶颈问题……此后数年,李明的生活再也没有与中药材分开过,他将足迹踏遍了全区所有市县区的田间地头。

    吴忠市同心县是宁夏中部最贫困的地区之一。2003年,李明作为第一执行人参与实施了自治区“8613”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的“道地中药材综合开发技术研究”。通过多方调研,他与项目组成员确定以该县预旺镇为中心区种植银柴胡。

    十多年过去了,同心县的银柴胡年留床面积发展为16.3万亩,并且成为全国唯一的道地产区。在该县东部5个乡镇的旱塬区,8万多亩银柴胡为1.2个劳动力创造了就业岗位,药材收入达 4800多万元,约占当地药农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2016年,成绩卓然的李明被委以重任,担任自治区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专家组组长。

    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组织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40名专家,持续深入中药材产业大县开展技术服务。期间,宁夏中药材产业规模由2015年的45万亩、产值10亿元,发展到2018年除枸杞、山桃、山杏外的69.6万亩,药材总产量10.13万吨,产业总产值15亿元。

    苦尽甘来日,方知苦是功。李明自己也和塞上江南的中药材产业一样,收获了累累硕果。

    这些年来,他先后承担了国家和自治区20多项中药材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广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并主持制定甘草、银柴胡、黄芪等7项栽培技术地方标准,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而在李明眼里,这些光环中他最看重的,还要属自治区科技厅颁发的优秀科技特派员和优秀科技扶贫指导员称号。毕竟,科技惠农是他永远不变的初心。

    2018年,他主持“科技支宁”东西部协作行动《深度贫困区中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精准扶贫》项目,探索出以农村经济实体为依托的“反租倒包”“共建共享”长效扶贫模式,研究推广黄芪、黄芩“双膜覆盖”种植技术,使黄芪育苗成本降低了800元。仅此一项,宁南山区万亩中药材年节约育苗成本近千万元。

    “农民们苦啊,能让他们得到实惠,这比个人荣誉意义重大的多。现在听到药农说‘宁种一亩药,不种十亩粮’,这就是给我最好的表彰。”

    呼呼作响的山风中,李明笑得像个孩子。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