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

闲坐小窗读"动力" 不觉山外几春秋

发布时间: 2016-06-15


自古以来,浙江宁波便是一个人才辈出的钟灵毓秀之地,走出了包玉刚、邵逸夫、倪光南等众多名人,焕发着耀眼光彩。来自浙江宁波的倪维斗,尽管历经磨难,报国之心始终不变。他毕生奉献于我国能源和动力事业,取得了累累硕果:主持研制了国内第一个具有先进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燃气轮机联气循环仿真培训装置,在国内首次利用伪随机信号在线对大型工业和车用燃气轮机动态特性进行辨识,是我国燃气轮机事业和热力系统动态学的“开国功臣”。近年来,针对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情,提出了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战略,为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倾尽心血。
科学人生求索路,一以贯之
1932年,倪维斗出生在一个工商世家,父亲倪家玺是著名的爱国工商界人士。抗战期间,十岁的倪维斗随父母辗转迁徙逃难,走遍了半个中国,历经种种苦难,也看到了战火纷飞下满目疮痍的祖国山河。在倪家家风传承下,在父亲耳濡目染的教导下,少年维斗已怀有一颗爱国救国之心,学会在苦难中自立自强。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踌躇满志。1951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倪维斗,在清华大学机械系读了一年后,通过留学考试,成为建国后首批赴苏联深造的留学生中的一员。起初,倪维斗只会说“我不知道”、“哪儿是厕所”之类最简单的俄语,为尽快掌握俄语,他以勤补拙反复背诵练习,一篇课文往往要读上几十遍。在苏联学习期间,他的考试成绩几乎都是满分,还坚持把买书后剩下的助学金交给大使馆。他刻苦学习的态度和出类拔萃的成绩给苏联老师和同学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60年初至1962年底,倪维斗再次留学苏联,并获得了副博士学位。
回国后,直到1978年前的二三十年,正值国家政治运动频繁,倪维斗基本上一事无成。
他被下放到江西农村接受改造,后来还当过工农兵学员的教员。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并以科学家的严谨和深刻,观察思考着生活。跟工人们在一起时,他会传授科学知识,教他们挑担子:腰杆不能弯,要挺起来!白天插秧常要弯着腰,晚上睡觉时就在腰下垫个枕头,达到反向弯曲。独自一人时,他自娱自乐:挑扁担的时候,研究人体肌肉的利用以及扁担的共振;骑车的时候,用英语描述某个机械原理;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分析屋顶支架每根木料的受力情况……
天生我材必有用。改革开放掀开中国新的一页,46岁的倪维斗经过多年岁月蹉跎,终于回到了科研和教学岗位,担任清华人学燃气轮机教研室主任。从此,他的人生不断向高峰迈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
倪维斗,1932年出生于上海市,浙江省宁波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动力机械工程专家。1957年毕业于苏联鲍曼高等工业学校(今俄罗斯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获工程师学位。1962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今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副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能源技术组中方组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等职。长期从事热力涡轮机系统和热动力系统动态学方面的研究,长期研究和关注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大力推进燃气轮机在我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与联合国开发署( UNDP)及国际工业界、学术界有广泛的联系,并与美国哈佛大学环境委员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有密切合作。
15
关注·聚焦科学家
进,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题,书写着我国能源与动力事业发展的丰碑。他曾获国家教委、电力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6部,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70多人,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从普通学子到享誉中外的科学家,从普通国民到国之栋梁,倪维斗在奉献与收获中报国圆梦,实现了完美的蜕变。
乐活人生,殷勤寄语后来人
生命在于运动。倪维斗18岁进入清华大学时,在迎新会上见到来自美国的体育教练马约翰,68岁鹤发童颜的健康风采让他人为折服,从此视锻炼为一生的大事要事,几十年如一日地跑步、健走、游泳、举哑铃……他在清华身体力行,实践“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每天下午4点半以后,全校不再安排文化课,几乎所有的师生都出来健身,校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之象。清华校园内一处有山有水有绿地有亭榭的所在,已成为他的“领地”,如果不出差,每天早上6点半以前他都会前来,以清新空气背景下的晨练开始忙碌而充实的一天。
运动的一生带来健康的保障,倪维斗很少生病,连家族遗传糖尿病也为他“绕道而行”,令医生赞叹称奇。如今已是80余岁高龄的他,看上去依然精神奕奕、神采焕发,以旺盛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活跃于我国科技前沿。问及有何养生之道,倪维斗院士总结出12字人生准则:脑要用,身要动,心要松,食要节。
“君子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倪维斗身兼科学家与教育家,一生育人无数,是后辈年轻学者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他说:“最大的安慰是培养出了很多优秀学生。”他迄今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5人,硕士生30余人,博士后8人,所培养的学生中已有3人成为工程院院士。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科研业务上,倪维斗对学生都是真诚相对,亦师亦父亦友,赢得了学生们由衷的敬重和爱戴,生活中的困难、感情上的挫折等私事都愿意向他倾诉。“学生的智商都很高,他们佩不佩服你,要看你自己的表现。”说起对后辈学者的期望,倪院士说:多读书,了解国内外科技新动态;多运动,为报效祖国保持健康的身体。
源远流长,中国的节能与未来
生有涯而知无涯,倪维斗的科研之路,未因年长而终止。近年来,他致力于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承担了若干个国家级能源战略研究课题。他认为,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总量势在必行,为了子孙万代,为了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每个人在能源消费方面应该学会克制。
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课题。世界人口总量已突破70亿,并将很快达到90亿,科技发展和人口增长都对能源产生更大的需求。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中国在能源环境上面临几个比较大的挑战:一是全球变暖,这主要源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中国每年要排放约80多亿吨二氧化碳,雄踞世界“榜首”,对全球变暖起了很大的作用;二是PM2.5,就是雾霾天气笼罩全国;三是液体燃料的能源安全,这是我国特有的问题。
倪维斗认为,比起能源有限的问题,真正濒临枯竭的是地球环境容量。因为能源处于不断被发现的过程中,人类在消耗光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之前,首先会消耗光地球的环境资源。雾霾就是我国环境容量不足的结果。我国的能源结构中70%以上依靠煤,煤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很多污染物,除了二氧化碳,还有二氧化硫、氧化氮、汞和其他重金属,正常的大气环境无法带走这些污染物,于是形成严重雾霾。
未来煤使用的途径,主要是气化、净化、多联产,产生电、化工产品和液体燃料,这种利用方式比较清洁,产生的电和化工产品比直接燃烧和单独生产会提高10%左右。
十年磨一剑,抵制不良学术风
我国的科研人员是有着优良传统的,一代代大师身体力行,他们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为后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是很完善,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学术界不良学术行为时有出现。倪维斗认为,基本的学术道德是科研工作者为学、为人的底线,不良的学术风气会腐蚀学术环境,损害高校的声誉,甚至影响到我国的科技实力。
倪维斗说,科技评价体制的导向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主要原因。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消除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严肃处理不良学术行为;另一方面更要着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建立切实可行的、公正合理的科技考核评价制度,从根源上治理不良学术行为。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公正、公平、诚信之风,改变当今盛行的浮躁之风,维护学术尊严。就科学的本质和规律而言,想取得一点成绩没有一二十年的时间是不行的,正是所谓的“十年磨一剑”,搞科研的人要能坐得住冷板凳才行。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