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
ABOUT������������

医养结合搞好 健康长寿必保

发布时间: 2016-01-04


赵 志 民


树老了枝少叶稀,人老了弯腰头低,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更改不了。不管你当年是春风得意,叱咤风云;还是成绩辉煌,硕果累累,到老来,都是远看还可以,近瞧很悔气,满脑白头发,一脸圪皱皮,低头锅腰筒鼻涕,越看越觉得恶心气,老少都不待见你。到外头,人人给你白眼。原来称李县长、张书记、王局长,现在叫老李、老张,后来叫老头,老汉,再后来就是老鸟、老东西、老家火、老不死。回到家老小嫌弃,老伴嫌脾气不好,儿子嫌办事圪搅,儿媳嫌说话唠叨,孙子嫌玩耍没有技巧,噫!那真是老鼠钻到风箱里了——到处受气。若是子女在外工作、打工或失独,跟前无人照料,那可是胆汁拌黄连——苦上加苦,日常生活步步艰难。加上不断七病八痛,更觉得是水上俘萍——无依无靠,甭说穿衣吃饭,到医院看病都力不从心,挂号、诊治、划价、取药……处处得排队。人人喊着:“别圪挤!别圪挤!” 可是个个都勇往前冲,挤来挤去,老人总是挤到最后,觉得像肚脐插冰棍——寒心。

老年人,是个弱势群体,体力、精力渐衰,有人说是“五年、六月、七时、八刻”。这就是说,人过五十岁,一年不如一年;过了六十岁,一月不如一月;过了七十岁,一时不如一时;过了八十岁,一刻不如一刻。这话虽然不像钟表那样准确,但基本趋势就是如此。随着长寿世纪的到来,老年人囗越来越多,到205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增至4.79亿,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占到全球总人数的五分之一,比英、法、德、意、日五个发达国家总人口加起来还要多。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国家有这么多老人,确实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但是很多人,非但没有当成财富,而当成了包袱,使很多老年人受欺视、受迫害,甚至因生活所迫,自杀事件常见报端,全世界每一百个自杀老年人中,就有四十个是中国人,问题很严重啊!

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是为社会、为家庭做出卓越贡献的群体,他们的安稳荣辱,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男女老少每个人,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国家兴衰与存亡。因此每个共产党员必须用党性保证,每个公民必须用良心保证,一定要全心全意、毫不含糊地做好孝老敬老工作。确保每个老年人,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终。这其中最主要是“养”和“医”。因为只要把养、医搞好,就能促进老人健康长寿,老人能健康长寿,其它一切问题,就好办了。究竟怎么搞好养医?我提点浅见。

一、老年人要自强自立。老,是不可抗拒的,不要骆驼吃苍蝇——大惊小怪,要心平气和地正确对待。绝不要一过五十就打鸢,过了六士就枯干,背上老的包袱,整天萎靡不振,不衫不履,不修边幅,精神不振,形体自衰,唉声叹气,口口声声是“老了,不中用了!” 变成了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公民”。这样忧郁成疾,既影响健康,又给家人加负担,也给社会添麻烦,值得吗?原潞城县有两个局级干部,休息后自觉丢人,连门也不出,忧虑成疾,不满三年就离开了人间。相反如果精神振奋,老当益壮,自强自立,穿戴整齐些,打扮漂亮些,要有七十岁的年龄,五十岁的像貌,三十岁的精神。这样不但利于健康长寿,而且还能为家庭、为社会增光添彩。人常说人活精神马活膘,人没精神糟了糕。当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叫《精神不老 百寿必保》,获得市、省和中国老年学学会一等奖。湖北省武汉市卫衍翔教授,被右派帽子压了二十多年,平反后已年过花甲,但他精神不老,白手起家,以不吃皇粮和五不要(不要编制、不要位子、不要房子、不要票子、不与青年人争饭碗)精神,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武汉老龄科学研究院,成立了武汉成人大学,20年中,先后回聘教师千余名,召生16万名,有10万名领到了国家认可的毕业证,有三千多名待业学生找到了工作。在建校同时还创办了院刊《六十而立论坛》期刊,宣传六十而立论。当年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是说三十岁才学有所成,卫老说的六十而立,是说六十岁再立起来再有所成,为把“六十而立论”传遍全世界,他先后应邀到美国、德国、联合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一百多次。使“六十而立论”成了全球老年学的里程碑,先后获得国家及省市30多项优秀奖和先进称号。现在他已94岁高龄了,百病不生,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照常工作。去年春节他又提出:“九十不歇脚,直奔一百二”的豪言壮语,你听,这话多豪迈啊!我渴望大家,都学习他的六十而立精神,做到健康长寿。我就是在六十而立论鼓舞下,离休后,让抓了30多年枪杆子的手,又拿起笔杆子来,20多年笔耕不辍,先后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诗词500余篇(首),并选择其中70多万字优秀作品,,在七十、八十这两个年龄时,前后正式出版了《天趣文萃》和《地味章荟》两本书,标题合起来就是“天地趣味文章荟萃”。共印了四千五百册,全部无代价赠送给了干部群众,其中有一篇题目是《心情好 百不老》,获得中国老年学学会一等奖。现在我已经87岁了,还没躺在床上拖累子孙,还能做点事,这就是心情好的然故。

有人说:“老了,身体好有才能还行,咱这笨手呆脑的朽木之才不算了”。 这话就错了。人常说:“针子越使越明,脑筋越用越灵;智力越用越强,身体越练越棒”,又说“狗熊嘴大吞西瓜,麻雀嘴小啄芝麻”。人老了精神不能老,仍要把“健康是责任,缎炼是任务” 放在首位,在把身体炼棒的基础上,做事量力而行,能增砖增砖,能加瓦就加瓦,不能加瓦添泥巴,再不行,就举拳头喊口号当拉拉队,鼓励能干的人和年轻人去干。最起码自己能自立,不给子孙添麻烦,这也是奉献。原潞城县副县长李林秀休息后,老伴成英才,一病卧床不起。按说她儿女双全,应该托付给儿女侍奉,但她怕耽误儿女们工作,独守空巢,边锻炼身体边侍候老伴近二十年,直到老伴逝世。现在她已是86岁高龄了,身体还很结实,仍然生活自理,不给儿女添麻烦。  原       潞城县粮食局杨黑丑,年轻参军,参加过三大役,战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大陆解放后,又去抗美援朝,转业后在粮食局一个粮站工作。他儿女双全,都已成家在城里工作,休息后不靠儿女,另外赁了一所房子,和老伴一起生活,现在已经88岁了,还天天骑着三轮车,到公园打一小时太极拳。他说:“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健康康一辈子,不用别人照顾,就是对儿女工作的最大支恃,也是对社会最后的奉献。”

二、儿女们要尽职尽责。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奉献父母的准则,是儿女对父母知恩、感恩、报恩的亲情信条,简言之,就是养老送终。这不仅是人之常情,而且是责无旁代的天职,和义不永辞的义务,每个人都要毫不含糊的、百分之百的、尽心尽力的履行孝道义务。

行孝道,是家庭的黏合剂。父母对祖父母行孝,子女对父母行孝,把家庭孝亲敬老形成风气,就能提升家庭的凝聚力、亲和力、向心力、感染力;就能调动家庭每个成员的奉献精神;就能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就能使家庭更加温馨;就能真正让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老友导报》载,太原古郊市下石沙村,94岁的曹尚贤和88岁的常桂开夫妻俩,养育了三男二女,都读书成人,成家立业,居住在市区里。老俩年老体弱时,儿女们把老俩接到市里安度晚年。住在哪?三子万通与妻子王月兰商定,把楼房让给父母居住。大儿玉通、媳妇张巧英和二子银通、媳妇武全兰,都自愿共同担负老人吃、穿、取暖等一切生活费用。大女儿凤英和二女儿变英负责给父母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就这样把两位老人安屯下来,舒心地安度晚年。不料2003年母亲患了林巴癌,住院治疗,儿媳和女儿们日夜陪侍。为确诊病情,三儿媳月兰领着婆婆到北京大医院检查,还陪老人到天安门游玩照像,老人非常满意,逢人便说:“月兰媳妇,待我比亲娘还亲哩。”在儿女们的悉心关爱和护理下,使老人战胜了病魔。如今88岁了,还能操持家务。去年曹尚贤跌倒摔伤了腿,儿女们轮流伺候、聊天,让父母快快乐乐地度过每一天。原来兄妹都在市区居住,但是石鸡上南坡——各顾各。父母一来成了粘合剂,你来我往,和谐密切,使老人享受儿孙绕膝,欢度晚年之乐。

行孝道。是晚辈心理平衡的杠杆。父母对儿女成长操碎了心,受尽了苦,这是一种无私付出,儿女在父母有生之年行孝,是对老人辛勤付出的回报,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是避免以后落下“子欲孝亲不待” 的愧疚。抓住父母健在这个千金难买的机会,尽心尽力行孝,有对起自己良心的平衡感,使自己心怀坦荡,轻松愉快,促进一家老少身强体壮。平顺县石城镇西庄村,张贵明一家都在外地工作,家里留下80岁的父亲孤苦伶仃,因此让妻子常开兰回村伺候父亲,后来父亲突然瘫痪了,吃喝拉撒都不能自理了,特别是尿得接便器,拉屎得擦屁股,都说这些事儿媳妇做不合适,得顾个保姆。开兰却说:“公公健康时,像亲闺女一样待我,现在他不能动了,我一定要像亲爹一样伺候他。不用顾人,他需要的一切事儿我都保证做好。”开兰说到到做到,一连四年昼夜不离,喂吃喂喝,抓屎抓尿毫无怨言,把老人侍奉得熨熨帖帖,直到老人逝世安葬后,才回到她那个小家庭去合家团居,为园满完成了养老责任,不留遗憾,合家心情愉快,促使个个身强体壮。

行孝道,是一种长大成人的幸福感。父母节衣缩食、千辛万苦养育儿女,就是让儿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现在儿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能和妻子儿女给老人端饭、送水、洗脚、捶背、同桌吃饭、同声欢笑,这真是千金难买的全家福

行孝道,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荣义务。中国孝道文化是渗透力最强,流传最广,发挥作用最大的品牌文化。当旧思想、旧观念和旧制度破坏以后,它又和新思想、新观念、新制度结合在一起,成为维护新社会、新秩序的准则。这个有强大生命力的孝道文化经久不息,就是由炎黄子孙,父传子,子传孙,像接力赛跑一样,代代相传的结果,我们这一代能把这一接力棒传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的光荣义务。

行孝道不仅要在经济上援助、生活上关心,还必须从情感和精神上关爱,要遵重和顺从父母的心愿,成为真正的孝子。《人民代表报》载,江苏省丰县教师谢淑华,对母亲非常孝顺,63岁退休后,有一天听到91岁的老母感叹说:“我这一辈子就是围着锅台转,那也没去过。”他听后深感傀疚,以前光顾老娘吃好穿好,却忽视了她的精神需求,立刻下决心要带母亲出外旅游,开开眼界,补上精神需求这一课。但是母亲一辈子没坐过车,一坐车就晕、就吐。无奈之下,他做了一辆人力房板车,拉着母亲去旅游。他用了一年时间,走了二万四千里。经过上海东方明珠塔、南京玄武湖、河南少林寺、北京天安门……每到一处看后,老人都是笑呵呵的十分开心。淑华老人也开心的说:“我花甲之年,拉上耄耋母亲,环游中国,尽了孝心,她开心,我高兴,不留遗憾在心中。”

三、党政部门要实心实意。老年人,要生活就得善养,有善养也要生病,生了病,就得医疗。只要把医、养搞好,老年人就能身强体壮,只要身体健康了,其他一切“老有”就容易实现了。怎么养?普遍提法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这个家庭养老基础就是,老人能自理,儿女要孝顺。但是老人逐渐体衰,力不从心,有的失能和半失能了,不得不依靠儿女。儿女为了生活,又得出外工作或打工。若果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养活四至八个老人,根本无能为力。正像云南省曲靖市白沙坡村农民王国兵所说:“在家养不了家,外出顾不了家。” 看来“家庭养老”这个基础,日趋弱化,也就是说把养老完全推向家庭,已经不大可能了,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也不现实了,怎么办呢?只有靠党和政府挑起这个大梁了,怎么挑?这就得由政府主导,各方协作,逐步把传统家庭养老,过渡到“养老服务社会化”。这个社会化,就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

这个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的家庭养老,它是在家庭成员依法承担养老义务的基础上,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性服务,志愿者提供支助服务,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健康老人互帮互助性服务。以社区养老为依托,就是社区乡镇,普遍成立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以机构养老为补充,这就是村村片片普遍成立:日间照料中心、“定制化”(到家里洗衣、送医送药、送饭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疗服务站、心理清洁卫生队、雷锋服务队、清洁卫生队、自愿照料站、互帮互助会、读书聊天会、话聊(疗)康乐会等等。这种新体制、新模式,它具有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队务专业化,服务精神自动化,服务机构网络化,领导管理系统化等特点。这样就就能使老年人,自由酌情选择安度晚年。要实现这个新模式,各级党政部门,必须尽心尽力做好以下工作。

1、认真宣传教育。目前家庭养老虽然弱化,但是居家养老这个基础不能动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教育子孙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孝老敬老这个责任永远不能丢。所以各级党政部门,要认认真真地从党内到党外,从干部到群众,从学校到单位,从家庭到社会,从上到下,普遍、深入,持久地开展德孝千秋教育。这个教育要从文化角度努力,使人人都把孝文化、传统美德牢固地继承下来。凝聚中华民族核心的东西就是文化,文化的根是什么?是《六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他文化都是这个根脉生出来的枝叶。德与孝是什么关系?你看那个教育的“教”字,是孝字加文字,这就是说要教育出有孝的文化来。什么是孝文化?道德就是孝文化,人以德为本,天下孝为先。孔子说:“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德孝是国家之宝,民族之宝,家庭之宝,没有德孝就没有一切。德孝是维护家庭子女与父母及长辈关系的准则,没有孝道的家庭,就不成为家庭。因此炎黄子孙代代相传的《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等,永远不能丢。现在竞有人发署名文章,批判《二十四孝》是糟泊,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宣传《二十四孝》是学习其孝顺忠贞不移的精神,并不是让你为孝母,都像郭巨那样去埋儿。现在我们宣传当代英模董存瑞、黄继光、焦裕录,是让你都去举炸药包、堵枪眼、治风沙吗?荒唐!当年毛主席说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时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泊,但不能像给孩子洗澡一样,在倒脏水的时侯,把孩子也倒掉。

2、认真开展评比表彰与严征制度。古今中外要办好一件事情,必须奖惩严明,行孝也不例外。因此,各级党政部门要认真制定,和严格执行奖惩制度。从城市到乡村,年年要评选奖励孝子、贤孙、好媳妇、好闺女。连续三年当选的人,要列入同级劳模表彰奖励。孝顺不能仅限于“常回家看看”,而且要保证经济供应,和精神需求。对不孝子孙,要严加批评教育,严重的要拘留、判刑,要重锤猛击,决不能迁就敷衍潦草。

3、认真办好各级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机构,培养一批为老年服务的专业队务。这两项工作难度都很大,因为它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因此各级党政部门,必须列入主要工作任务认真来抓。建立养老机构时,能占用公共房产的最好,必须新建的,征地要免费减费;一切开销能公费最好,公费不足,要私办公助或适当补帖;要免除各种费用,要免税减税;服务人员和医生,要免费专业培训。还必须充分发动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和社会各界及自愿者共同努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家九牛爬坡齐心协力才能办好。

最近我跟随潞城市老年学学会的领导同志,走访了几个养老院和日间照料中心,觉得很好。全市共建立了10个养老院,达到了乡、镇和办事处养老院普及,其中除了市民政局公办得荣军养老院外,其余9个都是自办公助。如翟店镇养老院,是农民张建斌,办小企业赚了点钱,就化了130万元,建了一座3200米的二层楼养老院,收养一个老人,公家一年朴助4500元。四年来,先后收养五保户老人40多名,由四名炊事、医务和护理清洁工服务。看到老人们下象棋、看电视、打麻将,又说又笑很开心。

特别是成家川办事处康谐养老院,值得一提。这是1984年,东邑村27岁的赵海英,和爱人史昆明商量,响应大队(村委)号召,辞掉10年零7个月工龄的民办教员,把四个孤寡五保户老人接到家里,成立起全国第一个家庭养老院,和全家人(公婆、丈夫和女儿)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室内外常清扫,衣服脏了洗,轻病请医生,重病送医院,死了送葬。一时间“东邑有个孝闺女”的故事不胫而走,传遍十里八乡。又上报纸,又上电视,还偏成戏剧到处演出,名声越来越大,老年人越来越多,自己的小院剩不下了,怎么办?恰在这时,养老院兴起了民办公助改革。赵海英就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在窑上村租赁了一所破烂不堪的院落,经过整修共花了30万元(欠下五万元外债)修成了一个11间两层楼的独院,其中电视室、活动室、棋牌室、图书室、厨房一应俱全,正式挂出了“潞城市康谐敬老院”牌子,老人先后增加到40多人。30多年来陆续迎来50多个老人,为19个老人送了终,现有33人。海英一家三代人,始终和老人们同住一个院、同吃一锅饭,同享乐,同欢笑,共同生活。海英连年被评为劳动模范,连续三届被选为长治市人大代表,并荣获“中华孝亲敬老楷模”的光荣称号。但是她个人的得失待遇从来不提,现在她已经60岁了,连个养老保险都没办,我听后又高兴又心寒。像这样的楷模,当地政府应该考虑到,她个人的生活待遇问题,最起码也应办个养老保险吧。

潞城市在乡镇养老院普及的基础上,正在普及各村“日间照料中心”。每个日间照料中心要求:日间休息室、休闲娱乐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康复室、厨房、餐厅和室外活动场地一应具全。按此标准,通过检查验收,有史迥乡闫李庄村、微子镇北街村等,12个日间照料中心达标,每个达标中心,由市民政局发给10万元建设费,现已都正式挂牌工作。如店上镇石窟村日间照料中心,每天有20多人就餐,每餐每人二元钱,餐后就地聊天、娱乐活动,一个个乐呵呵的很开心。

4、认真搞好老年医疗服务。老年人是否心身健康,决定他们安度晚年生活质量的高低。随着年龄增长,体衰病多就医难,是普遍现像。老人有了病,怕出门就拖,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死亡。到医院看病怕排队、怕拥挤,有的排了半天队,病没诊清。到大医院看吧,一排队就是一周、半个月,老年人真等不起呀。医,是养老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关照,要让各级医院,特别是市、省以上的大医院,都要开设老年专科或老年人治病窗口,免排长队,真正做到看病优先。各级大医院要和基层医院结对子,定期下来巡疗,使老人就近就能享受名医治疗。县乡镇医院也要设立老年巡疗队,定期到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和村庄巡诊。特病老人要安装报警器,随报随到,及时疹治。每个医院要设立“老年病人话疗室”,经常给需求老人讲解养生、防病、食疗、按摩治病等常识,使每个老年人,都能调养好少生病,得了病能及时治,开开心心欢度晚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说,人人都要老,家家有老人,代代有老人,你也是未来的老人,这是永远甩不掉、斩不断的金规,你孝现在敬老人,就是孝敬你将来的自己。因此每个人对待所有老人,都要像对待自己父母爷奶一样孝敬,要像战争年月热爱人民解放军那样,把所有老年人,都当成“最可爱的人”去孝敬,让所有老人都能无忧无虑欢度晚年。这就得把传统的家庭养老,逐步过度到养老服务社会化,就得像当年抗日战争和自卫战争那样,由党政统率,党员干部带头,各行各业齐上阵,男女老少总动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能推车推车,能挑担挑担,不能挑担用肩抗;能用枪用枪,能用刀用刀,不能用刀用棍棒。打一场全民皆兵式的孝老、敬老、养老的人民战争,在全世界开创一条全民敬老养老先河,并且要让这条河流,越流越大,越流越长,长流不息,万古长青。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