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博览

弘一法师的传奇一生与艺术成就

发布时间: 2016-03-24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 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的传奇一生与艺术成就

编撰|杨妮

《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送别》一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经典音乐作品。弘一法师做词的这首歌曲,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了了数语,道尽了世间太多的离愁别恨。做为一个集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各个方面才能的得道高僧,弘一法师的艺术成就体现在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并且在多个领域中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他的名字无论是在佛教还是艺术领域都让很多人顶礼膜拜。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一生跟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每个人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如果历练只是一个过程,而没有抽丝剥茧地通过自己的智慧去提炼和升华,然后加以应用,那也最多是一段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而已,对社会对时代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更别说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就如很多人说,我的经历可以写成一本书。是的,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一本书,这本书对你来说很重要,对别人对社会呢,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而弘一法师的人生绝对是一本对社会对中国文化艺术史有着重大贡献的书。

幼教启蒙

一个人的父母和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因素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乃至命运。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其父李筱楼是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的进士,当过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先后创办了“桐达”等几家钱铺,被人称为“桐达李家”,可以说是津门一富,所以弘一法师从小可以说是家境优越,条件优越的孩子。

李筱楼并没有因为家境富裕而为富不仁,李父更是一个乐善好施,慈善仁厚的长者设立义塾(提供免费教育),创立“备济社”,专赈恤贫寒孤寡之人,施舍衣食棺木,有“李善人”的口碑。到了晚年的时候,李筱楼喜好佛经。68岁那一年,李叔同出生,正赶上父亲喜好佛教的时期,所以在他的童年生活中,常见僧人来家中诵经和拜忏,这对他后来出家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虽然在李叔同的时候,父亲李筱楼就去世了,但这并没有在物质生活上影响对李叔同造成多大的影响,你兄长和母亲的关爱下,他仍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有时候会说,苦难是最好的老师,但童年时的苦难有时候也会给我们的人生打磨下很多的阴影。

其实每个人的苦难不尽相同,有的人是物质上的贫乏,有的人是精神世界的塌陷,而所幸的是李叔同的父母及家庭不仅给了他充足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有着良好的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比如他的一位刘乳母,在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常教李叔同背诵《名贤集》中的格言诗,如“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小小年纪,在没有经历过任何人生风雨的时候,能领悟历尽沧桑的前人所悟出的人生道理,这也是聪明颖悟的李叔同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任何人都没办法去体验别人的人生和生活,但剥离事物的本质,万物归其本质,道理大同小异,这是我们能从书本中得到的经验,这种超强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别的生命的兴衰荣辱,艺术的表达形式就是让观者觉得“感同身受”,而这也是成就李叔同多才多艺的原因吧

师业同道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如果说家庭是我们人生启蒙过程中的第一步,受父母家教的影响非常关键的话,那么在求学和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同仁也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八岁时遵奉母命与俞氏结婚,优越的家境和自身良好的条件,再加上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迷惘和虚无感会在每个人的青春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李叔同也曾有一段放浪不羁的时光,流离往返在各种交际应酬场所,但他并没有沉迷和麻醉下去,而是及时地抽身离开后来,又经历了一段辗转求学的过程,在思想上,他是前卫而力求变革的维新赞同者,甚至在当局者眼中是不折不扣的逆党中人1901年,李叔同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做为革命先驱的蔡元培先生,对时局,政见的新思想和新主张也影响着门下弟子,但由于校内新旧思想相争激烈,校方禁止学生阅读莫部分杂志、报纸,激起学生的愤怒,与校方发生了冲突,蔡元培站在李叔同一边据理力争,但没有效果,于是蔡元培带领学生和一些积极教师毅然离开南洋公学,李叔同也在离开的学生之中。

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青年时期这段丰富的学习及工作经历,也让李叔同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历练和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他的异于常人的才华和学识初现端倪。他的人生阅历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生活的积累和沉淀,也成就了他在文化艺术各个领域的成就。

时代与艺术

中国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可以说是一个多变而动荡的年代,也是一个新旧思想、文化、政治格局交替变换的年代。在这样的时代格局下,传承与裂变,守旧与蜕化都有着各自的生存空间,于是也产生一个个在当代文化艺术星河中引人注目的名字,他们必将成为中国文化历史灿烂长河中永恒的记忆,而李叔同肯定是其中之一。

虽然幼年父亲早逝,但李叔同少年时的生活仍然是极为优裕的。他的兄长和母亲很注重他的教育,延请了天津名士赵幼梅教他诗词,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加之他本人极为聪颖好学,小小年纪便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国学修养7岁时便能熟读《文选》,且写得一手像样的书法,被人称为神童优越的家境给了他求学的良好土壤,也让他对于富裕的物质生活多了一份淡泊之心。
二十岁上下的李叔同,不但是才华横溢的文士。但出生于那个时代的人,在国家和民族兴亡之际,每个人都承受着被外强侵略的苦难。 1900年前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豆剖”,日渐沦亡。李叔同亦经受了科考失败等打击,没有了光明的前途,看不到希望,不免追求声色刺激,在他的诗《金缕曲赠歌郎金娃娃》中写道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可以想象他当时那种百无聊奈,无所事事却又心有不甘的消极情绪。然而这种优越而无忧的生活在1905年,李叔同丧母之后对他有了很大的震动 如果幼年时期父亲的离世,对李叔同并没有造成太多的影响,那么母亲的离世,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幸福时代的终结”了。

也许有些有会觉得,以李叔同的家世和他的才华,这些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生离死别太过稀松平常,或者更多的人经历过比他大一百倍一千倍的磨难,却也没有任何成就。是的,人生在世,每个人所受的苦难不一样,对苦难的感悟也不一样,艺术家不同于常人的状态,就是对苦难的敏锐,是由已及人、由人及已的总结与归纳,是以小我于大众,以大众于时代的纵横捭阔,而如何能超越甚至跳出苦难,到达人生的另一个高峰,需要智慧和悟性,这也许是李叔同异于常人的地方。他不是在那个国家民族多灾多难的环境里无法生存,凭他的才华和学识,他尽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然而,他却在1918年,选择了遁入空门,尽心佛学。

佛学与书法

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李叔同斩断世情俗怨,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因而有了载入中国近代史册的弘一法师。关于李叔同先生皈依佛门的缘起,众说纷纭,但无论在俗、出家,李叔同的尘缘实际上从未断过,且十分认真执着和彻底,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不是不问红尘俗事的隐世,他的生命里有佛法和书法,更有满腔的爱国爱民之心
在众同的文化艺术门类中,李叔同在每一个门类中的成就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然而,最终他选择了书法做为专门的表达方式。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出家,他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有着红尘俗世里的烟火气;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就象他的人生经历一样,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从文学诗词,音乐美术,话剧戏曲等诸多门类涉及到后期的专攻书法,可以说是李叔同在艺术道路上万源归一的写照。我们时常说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很难,无论是已有的艺术成就还是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已经盛名甚广的李叔同却能毅然决然地放弃这一切而结缘佛法,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自然得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悟性和智慧。用书法来传达佛法之精神,书写佛语,广结善缘,普度众生,秉持文艺应“以人传文艺,不以文艺传人”而留美名。

任何在艺术上卓有成就的大家,都离不开这基本的法则,扎实的基本功,过人的天赋,执着的热爱,后天的阅历和修养,个人的情操和思想……而成为了弘一法师之后的李叔同在几个方面都具备了足够的积累。无论是从他的经历还是成长的环境,还有他自身所拥有的天赋和悟性,历尽繁华之后的归于平静,让他的书法洗尽铅华而呈现出另一种朴实,清逸之灵性的美。我们可以从他书法风格演变来寻找这种变化的脉络,可划分为胎息蜕变、羽化三个阶段。在他没有出家之前,浸淫北碑,内容多书诗词义章等世间文字,格调只嫌不浓;他青年时期临过的碑帖,据夏丏尊编的《李息翁临古法书》的跋文推断,不下数百种。字体含大篆、小篆、隶、行、草、楷等,所有书体无一不精,无不神似,从而有了扎实的基本功这个时期他的书法大都凝重厚实,结构舒展开张,点画方折劲健,富于才气。。中年出家,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让他的学识及认知修为已经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而他的书法真正成熟,是在成为佛门弟子之后。
由于外部环境和内心精神世界的改变,李叔同出家以后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是充满了宗教所赋予的超脱和宁静,不激不厉,心平气和。在俗时那种点画精到,刻意求工的效果不见了,而代之以圆润含蓄,蕴藉潇洒,给人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感觉。书法做为中国文字独有的表现形式,做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历代名师大家的盛名之下,书法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怀。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因为这字里的起承转折,一笔一划都包含盖着一个人的心性修为。弘一法师的书法,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迹化,是大师一生艺术作品中最宝贵的结晶,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景仰。弘一出家后,一直保持着与在俗的朋友、学生的密切联系,而书法则是这种联系的主要媒介。他书写了大量作品,广结墨缘,也留下了一幅幅艺术精品。

功夫在字外

通常,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所注重的多是笔、墨、纸、人的和谐关系。若把佛法运用到书法的创作中去,最高境界就是进入到无我无法之境界从弘一法师书法的变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学对他书法的影响和升华。首先从书法本身的气韵来看是字如其人,自律内敛、隐正含宏、温文儒雅、谦恭卑下而逸气盘桓;霜操冰守、孤芳高洁、澄心养德、慈悲清直而等视一切。再从书法的专业角度来看,有这麼几个特点:(1)字体新颖,其字虽源于传统,但不落古泥,彻彻底底的自我化。(2)笔法独特,介於似篆非篆,似隶非隶,似行非行,似楷非楷之间,化多於一,化巧於拙,化大於小,化繁于简,最后化字於心,其书法的深度和广度,均超出传统书法所讲究的心手相应、笔墨淋漓的忘我,做到了字即人人即字的无我境界。

学佛的手段是调和身心,目的是转烦恼成菩提,这一思想体现在美学中,则是化矛盾为统一。出家做和尚放下一切名利和身外之物,做为世俗之人,谈何容易。有的人出家之后也就真正的不问红尘事,隐身世外以得一已之圆满,但弘一法师身在佛门,却一直没有忘却红尘事也是佛门事,佛学的教化和弘扬,这是而经过世间百事而通达内心,超乎于红尘之外又悲天悯人的胸襟,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功夫。所以他的书法能藏变化於微细、隐精华於简约。起止同大雪无痕、律动似水波荡漾、神韵像朝露映光、布局若君子论道;如锥划沙无迹可寻、如屋漏痕无心可觅。
1942年秋,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 他传奇般的一生,是不断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一生。即使皈依佛门,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为了人生之根本问题行大丈夫事。所以我们在法师的尘缘之中,更多看到的是一丝一毫不肯苟且的做人态度,是救护国家的火热心肠,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悲悯……所以在一本纪念册里,留有他年轻时饰演茶花女的倩影,也印着他安样圆寂于陋室绳床的情景。他的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为振兴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

从弘一法师几个时期的作品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佛学对书法的影响,真正感觉到了字如其人,淡远而持重,充满了道气。每一个字,让读者如同面对一位元超尘脱俗的世外高人,让人不由的不自惭形秽,又宛如面对一位慈祥和蔼的可亲长者,被他的博大胸怀所包容他以自己高标的操守升华了书法的真正内涵,也勘定了其书法所追求的深层的最高境界。半百而后,越古迈今,不拘一格,化百炼钢成绕指柔,雅逸超迈、清芬四溢的书法已经自身一格,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一代宗师、万古法范的地位。

小结:花开荼蘼,人生在世,草木荣枯,每个人对生命的注解不尽相同。艺术之所以永恒,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好与惟一,更多的是艺术家向人们传递了美好的思想和情感,传递了人生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如果剥离了人与艺术的灵肉相关的体系,艺术也只是机械生产的商品而已,绝无流芳百世之说。弘一法师的传奇一生,为后人所景仰和歌颂的一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艺术和佛学上的成就,更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而这也影响和传承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成就,不是说我们从事艺术就一定要遁入空门,清修苦为,而是真正的艺术家与他的人格不可能一分为二!

中国科学家协会官网:http://www.kjchh.com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