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成果综述 诠释“南极精神”

发布时间: 2015-04-22


来源:中国科技网

2015年04月13日  三十年精神积淀铸就极地事业里程碑

  —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成果综述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南极科考——中澳两国元首首次携手登上船,视察慰问中国南极科考队员;这是一次创纪录的南极科考——中国航海史上到达纬度最南、南大洋考察规模最大、极地海洋回收锚系设备成功率最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中国三十年极地考察史上,第31次南极科考是一个用“南极精神”铸就的里程碑,见证中国在实现极地“强国梦”征途上的前进步伐。

  “一次大范围、全方位的综合考察”

  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打破了我国极地科考的多项纪录:大洋考察完成68个重点站位的观测采样,是历次南极考察中规模最大、站位最多、作业面最广、设备回收成功率最高的一次;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深冰芯钻探”在经过6年筹备后,于本次队期间正式开钻,成功获取172米深冰芯;“极地机器人”在本次南极科考中首次从试验阶段转入应用阶段,来自北师大的遥感无人机取得中山站站区及达尔克冰川的近3000张航拍照片并完成三维影像构建,而北航与沈阳自动化所联合推出的飞机及冰雪面机器人完成了对南极2处内陆冰盖的测绘任务,获取了近30G的航空影像、皮温和冰雷达数据等。

  不仅如此,本次南极科考在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上,为历次南极科考中所罕见。借助中澳元首共登“雪龙”号引发的“雪龙热潮”,考察队在停靠外港期间,先后与澳大利亚南极局、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政府等进行交流,并举办了公众开放日活动,接待中外政要和普通市民登船参观。考察队还与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协同合作,开展了北查尔斯王子山地质调查、南设得兰群岛地质调查等国际项目。

  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领队、临时党委书记袁绍宏表示,这次南极考察是一次大范围、全方位的综合考察。尽管挑战巨大,但考察队员们无论是在南极内陆,还是在中山站、罗斯海、东南极和西南极,工作都非常出色。“我为能领导这样一支队伍,拥有这样一批队友,完成这样一次考察任务而感到自豪。”他说。

  “用信心和意志诠释新时代的‘南极精神’”

  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大洋队队长王勇难以忘记,“雪龙”号第二次返回南大洋期间,遭遇了开展大洋作业以来从未遇到过的严寒——零下17摄氏度。

  自2014年10月30日启程以来,“雪龙”号总航程3万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3210海里,在中山站卸货时遭遇机械故障,在罗斯海遭遇有资料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冰情,在西风带连续遭遇强气旋,船体倾斜最大时达20度。面对种种困难,全体队员上下一心以大局为重,不仅高质量地完成分内工作,还积极投身到卸货、推飞机等分外工作,为全队圆满完成任务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总结大会上,袁绍宏动情地说,三十年前,中国极地事业的开创者们留下了“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在新形势下,31次南极科考队的队员们用坚定的信心、不屈的意志,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南极精神”。

  “从极地大国迈向极地强国的新起点”

  “雪龙”号影廊里有一张珍贵的老照片,那是30年前时任国家领导人接见中国南极首支科考队全体队员的合影。照片里的汪海浪还是一个29岁的船员,如今他已是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的副领队。汪海浪见证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崛起,中国极地事业新生力量的快速成长。

  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是一支平均年龄36岁的年轻队伍,“80后”“90后”成为绝对主力,其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到78%,他们活跃在内陆考察、海洋调查、站区考察等各条战线上。

  袁绍宏表示,近几年来,我国极地考察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趋势非常明显。虽然就考察的规模来说,中国已经跻身极地考察大国之列;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是成为极地考察强国的关键。“我相信到下个三十年,中国在南极科研领域的地位将不断提高。”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