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2015:新常态、新思维和新力量

发布时间: 2015-02-27


在我们看来,刚刚颁布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确很有分量。它既体现了中央对新常态下中国农业的忧患意识,又说明了面对“三农”问题中央已经有了全新的顶层设计。

新常态 新挑战

表面看来,中国农业正处在一个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粮食产量连续十二年获得增收,农民的收入也连续十一年持续增长。但事实上,当前的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特别是粮食和农业增产过度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生态代价。

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也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挑战和矛盾。新常态下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由于内外部条件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全面凸显,必须准确把握新的阶段特征,深刻辨识新的挑战与新的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重大性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以全面深化改革,争取主动、破解困局。

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最近在一次论坛上所指出的,现在,中国农业发展至少面临6大挑战和压力:第一大压力是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第二大压力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挑战;第三大压力是中国作为WTO成员国的挑战;第四大压力是农业的生态环境系统已经难以承受当前这种生产方式;第五大压力是农业科技的实力不强;第六大压力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比较低。

新常态 新思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三大产业中最基础的产业,但同时,在三大产业中又是短板。在压力下如何破题,显然是今年一号文件重点关注的内容。

今年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从5个方面来解决农业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包括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这样的思路充分说明,“三农”问题从来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农村的繁荣恰恰在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既要解决好市场化的问题,还要解决好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法治基础问题。

因此,业界普遍分析认为,跟之前的11个一号文件相比,今年的一号文件显然更重视“三农”问题的顶层设计。上述内容无不体现着中央对“三农”工作的全面改革创新,也恰恰说明中央更加深刻地看到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复杂性、系统性。

新使命 新探索

今天的中国农业问题之复杂,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农业,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阶段;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拼工业化的现代农业拼不过发达国家,且工业化的现代农业是不可持续农业。由于中国农业尚未完全工业现代化,这在常人看来是不足,但恰恰是中国的优势所在:既借鉴了现代农业的优势,又可吸纳传统农耕的智慧和方法,这样就可以不重蹈他人的覆辙,不走弯路,反而有了一种后发优势。

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即使是全球以精微农业著称的日本、以色列、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也并不能直接拿来就用。这可能需要一两代人甚至数代人的探索和努力,才能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

新春伊始,希望《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愿意更好地为中国农业领域的官、产、学、研等多方面力量服务,期待能有更多的机会为中国农业鼓与呼,盼望能有更多的朋友一起践行农业创新和变革,以报纸为纽带,搭建更多的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来为中国农业、中国农民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作者系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

新的一年,期待《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更有特色,多关注农业科技创新,包括国内外农业科技前沿与进展,及时跟进国外农业科技在国内的应用情况,报道其如何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报道方面不仅要关注技术,更要报道那些引领技术的机构和领头人,注重与农业产业结合。《农业周刊》作为《中国科学报》的一部分,希望她上能顶天,下能接地。祝《农业周刊》越办越好。

——农业部全国农机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在中国加速迈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创新是根本驱动力。结合全国科技体制改革,2014年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扬帆起航,探索用市场评价成果,用交易融合科企。《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对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的建立进行了及时地跟进和报道。

2015年,我们将努力把交易平台发展成为配置科技资源的高效通道,助推种业和农业科技创新。2015年,希望《农业周刊》继续与我们同行!

——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主任宋敏

不同的媒体有着自己不同的定位。同样,对《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来说,找准角色很重要,然后再增添丰富的、具有可读性的内容。

如果是专家学者、研究机构来阅读这份报纸,他们希望看到国际国内前沿的东西,能了解农业政策、“三农”困境等。如果是政府机关、企业人士阅读这份报纸,他们希望呈现在面前的又有所不同了。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郑风田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针对我国“三农”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等问题,进行了及时、准确和深入地报道,为推动我国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对贵报《农业周刊》记者们在采访过程中所表现的职业精神和认真负责态度表示钦佩。

在新的一年里,希望《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更加关注农村制度创新政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民素质提升行动等领域,并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深度报道。

最后祝《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越办越好!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吴敬学

我和《中国科学报》的渊源颇为长远,她是我的良师益友,她给了我一块建言献策的天地。作为一个学农的科研人员,我的多项建议曾得到国家领导批示和被有关部门采用。

我对中国科学院报社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是《中国科学报》专门成立了《农业周刊》,我感到很高兴,她将会成为农业科学和农业产业互动的一个平台,成为农业科学走向田间地头帮助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契机。

在新的一年里,寄语:中国农业大于天,《农业周刊》永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

新的一年,希望《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以农业科技方面的发展作为报道的重点,比如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最新农业科技在产业上的应用,对一些农业新科技的争论(如转基因)、农业科技的研究进展、我国对一些农业科技的需求(如农业生产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展开一些讨论。同时,要发挥农业科技专家的作用。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开展一些系列性的报道,注意避开与《农经》等期刊在内容上的重复。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仇焕广

食品安全要关注,清洁新鲜不得病;

聚会提倡分餐制,公筷公勺大家使;

按时就餐有规律,暴饮暴食不提倡;

冰箱不是保险箱,小心保存剩饭菜。

平衡膳食要多样,米面杂豆和粗粮;

蔬菜水果绿红黄,薯类也要多尝尝;

肉禽蛋类要适量,鸡鸭鱼虾较优良;

常吃豆类和牛奶,有利促进骨健康;

食盐六克油半两,饮食清淡寿命长;

经常活动勤喝水,控制体重免肥胖;

戒烟限酒心态好,吃动平衡身体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

新年伊始,承蒙《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厚爱,发表了本人有关转基因生态风险的拙文,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实际上,关注和讨论生物安全尤其是转基因生物大规模利用的生态学风险,并不是要反对转基因技术本身。习总书记说在研究上要大胆,在推广上要谨慎就是这样的道理。谁也不能预见,单凭转基因技术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面对很多挑战,也有很多机遇,《农业周刊》关注农业正当其时,能够吸引更多的科学家来关注农业领域的基础研究,促进中国农业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祝《农业周刊》越办越好!——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魏伟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的视野不断拓展,而这方面的科学家眼界不够开阔,《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作为农业媒体,希望能建立科学家平台,促进其交流、合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所研究员张世煌

普及农业知识,助力现代农业;传播科学信息,推进农业发展;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社会进步!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江志阳

相遇靠机缘,相识靠经营,2014年8月与《农业周刊》相遇相识,记者编辑的热情和认真让我感受到《农业周刊》的这份厚重。为此,努力在“食品真相”专栏撰写文章以求感恩这种相遇相识;相知是感情的培养,随着稿件的增加,感情交流也不断加深,《农业周刊》团队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着我,让我也更加珍稀与《农业周刊》的每一次合作。新的一年,期望《农业周刊》能够以“新闻的热度,杂志的深度”的理念追踪食品研究、安全、营养、文化热点,积极与读者互动,成为食品领域时效、权威、专业的媒体。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祝愿《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越来越好!—— 科学网博主杨国力(福德曼)

作为农民的儿子,作为农民企业家,一切源于神圣的土地。如今,农民已经变成新农人,农业场主变成企业家,新时代的变革已经不单纯聚焦在金融、互联网、地产等。农业更需要创新,农业更需要改变!

感谢《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在农业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正是由于你们对农业的专注与专业,对农民的关怀和指导,对大地的尊重和执着,让我们的农业变得多姿多彩,让我们的胸怀变得愈加宽广!感谢你们一路的陪伴与支持!让我们继续用行动关心孩子和家人的健康,拒绝农药化肥催生的蔬菜水果,关注我们脚下的土地!

——辽宁岗山硒谷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于连富

回想十年前选择枸杞行业的情景,似乎经历的每一件事都历历在目。十年,对于一个人一生来说不长也不短,这十年我和我的团队饱尝了培育一个品牌的艰辛和不易,但从来没有后悔和抱怨自己当初的选择,因为任何事你不去尝试,永远不会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也正是因为你们的坚持,坚定了我对农业的坚持。在新春来临之际,让我们继续以科学的严谨态度,营造安全的生态体系,以科学的细致方法,甄别食品的层级质量,以科学的务实精神,构建理智的信任环境。

最后希望你们继续坚持下去,越做越好,为广大农业,广大农民提供更好的智库支持、精神食粮!

——宁夏百瑞源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向峰

作为一位质朴的治沙人,我每天用双脚丈量着沙漠,十几年的时间,我用双手播种了绿色,把青春献给了荒漠,献给了生态治理事业。

在这个治沙做农业的过程中,我要特别感谢所有朋友尤其是媒体朋友的支持。做农业需要坚持,做好农业的传播也需要坚持!谢谢你们对农业一如既往的坚持!中国未来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你们一如既往的专业与专注!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均\

做农业这么多年,感触最深的是,做农业需要付出很多,但也收益很多。做好农业的综合开发能给我们带来巨大收益回报:一是能解决当地农民就业,二是能改善生态环境,三是能实现公司利益。自己从其他行业跨行进入农业,对自己来说是个全新的开始,但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感谢《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的陪伴,让我对农业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对科技农业有了更深的探索。

——宁夏银湖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有

作为一家龙头企业,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品质第一,良心兴业”。因为,我一直相信: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始终是一致的。如果没有消费者多年不遗余力的支持,就没有我们渔米之湘今天的辉煌。其实,《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也是如此。正是基于你们多年来对内容的严格把关,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中国科学报》才能做出一如既往的品质!希望在新春来临之际,《中国科学报·农业周刊》越办越好,能带给我们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新闻!

——湖南渔米之湘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满雄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