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西藏札达盆地发现碎骨型鬣狗

发布时间: 2016-01-27


文章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近期,英国《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纽约)曾志杰、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王晓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强和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颉光普的合作研究成果。他们联合报道了产自西藏阿里地区札达盆地400多万年前的佩里耶上新鬣狗(Pliocrocuta perrieri)化石,这是继雪山豹鬣狗(Chasmaporthetes gangsriensis)之后在该地区发现的第二种鬣狗类化石,也是大型碎骨型鬣狗在青藏高原上的首次出现,对于研究鬣狗类的起源、多样性和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这是青藏专项课题组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鬣狗科是一类外观类似犬、个体中等偏大的食肉类动物,其近亲旁鬣狗科的巨鬣狗(Dinocrocuta gigantea)以其硕大粗壮的头骨、锋利的牙齿及惊人的咬合力而闻名于世。尽管没有巨鬣狗那般令人称奇,鬣狗科中的一些种类如上新鬣狗(Pliocrocuta)、硕鬣狗(Pachycrocuta)、副鬣狗(Adcrocuta)、斑鬣狗(Crocuta)、鬣狗(Hyaena)和褐鬣狗(Parahyaena)等同样拥有比犬类更加强壮的上、下颌和更锋利的牙齿,同样能够轻易地咬碎猎物坚硬的骨头,被称为碎骨者。之前已经在札达盆地里面发现过豹鬣狗的踪迹,但豹鬣狗并不是真正的碎骨者,它的牙齿锋利程度及咬合力比佩里耶上新鬣狗要稍逊一筹。

札达盆地的佩里耶上新鬣狗化石地点位于札达沟东侧陡峭崖壁上的黄色砂岩透镜体中,海拔4195米,最先由颉光普于201277日发现,后经过干筛,获得化石材料数件,包括一些残破的下颌和零散的牙齿。

根据目前的化石记录,佩里耶上新鬣狗的起源地可能在中国北方,发源的时间为晚中新世末期。早上新世时期,这类碎骨者已经成功扩散到青藏高原和遥远的欧洲西部,上新世时期至早更新世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在中国消失于大约220万年前后,在欧洲则一直存活到50万年前后才彻底绝灭。

西藏札达盆地上新世同期的食肉类动物多样性相当高,除了已报道的佩里耶上新鬣狗与雪山豹鬣狗这2种鬣狗科动物之外,至少还有3种犬科动物和1种猫科动物。要养活这么多的猎手,显然需要当时有足够丰富的猎物作口粮才行。事实上,札达盆地中同时发现了大量食草类动物的化石,也佐证了食肉类动物在青藏高原上新世时期的繁荣是必然的。可叹的是,时过境迁,现代青藏高原哺乳动物区系中,大型的超级食肉者仅以狼和雪豹为代表,早已不复上新世时期的兴旺。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科技部“973”计划、美国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支持。

 

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盆地,盛产哺乳动物化石。青藏专项课题组在这个盆地中发现了最早的披毛犀、最早的雪豹和最早的北极狐等珍贵化石,提出了第四纪冰期动物“走出西藏”的假说。 (李强供图)

 

青藏专项课题组野外队在高海拔、缺氧的青藏高原上艰苦发掘,获得了珍贵的鬣狗化石材料。(王晓鸣摄) 

 

札达盆地的佩里耶上新班鬣狗(Pliocrocuta perrieri)化石,材料尽管很破碎,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李强供图)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