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构筑全球创新网络 让更多“蘑菇”在上海自然生长

发布时间: 2015-11-25


来源:中国科技网

“森林有充足的水分、适宜的阳光和温度,那么蘑菇自然而然就会生长出来。如果政府创造一个优质的创业环境,那么自然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创新企业。”在10月27日至28日举行的 2015浦江创新论坛上,浦江创新论坛主席,科技部原部长、中科院院士徐冠华院士在沪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原始创新不足是最突出问题

“ 原始创新不足,是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加强原始创新,事关中国的未来,将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但我发现,国内许多高校、企业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许多高校科研成果企业用不了,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创新性不强。这种不足,也体现在人才方面,即我国缺少世界级科学家。”徐冠华院士开门见山。

自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全国人民都为之骄傲与自豪,因为屠呦呦是至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人才,构成了一座金字塔,其顶端是世界级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诺贝尔奖不应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但它是评价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据统计,截至2014年,美国科学家获得诺奖的人数,占自然科学类诺奖得主总数的48%,这反映了美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和发展潜力。

在欣喜之余,我们不禁也陷入思考,为何我国世界级的科学技术人才如此匮乏?这不仅拷问着我国的教育界,也拷问着我国政府与经济与科技等社会各界。顶端人才的缺失反映出全国各地原始创新能力的不足,因此如何加强原始性创新能力成为了推动上海成为全球科创中心的首要问题。

徐冠华院士认为,原始性创新需要长期的积累,但是研究一旦成功将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所以国家必须下定决心支持原始性的创新,将政府科技投入的主要部分对于推动引发原始性创新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探索性的研究,和市场失效的社会公益性研究等方面,必须彻底改变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支持力度不够的现状。为此,我国在科技管理、评价体制等方面必须改革,要按科学规律管理自然科学,充分考虑到科学研究的长期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形成宽容失败的氛围。历史证明重大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不是事先计划出来的,也不能按计划要求每一个科研项目,每一个研究者都能获得成功,都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不能用搞工程、搞经济的办法向科学家提出太具体的要求。工程管理的模式,比如说严格的投入产出目标要求绩效的考核条件,以及严格的时间安排,在科学研究当中应当慎用。特别是不能以少数成功者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位科技创新的探索者,否则只能逼迫科学家走跟踪,走模仿,政府应该营造一种容忍失败的氛围与环境。

对此,徐冠华院士坦率地表示,“上海市政府的管理能力很强,效率很高,对国家部署的重大科技和产业项目,总是能很好地完成,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我希望上海在保持这个优势的同时,营造更有利于科技型小企业发展的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让更多“蘑菇”在这座城市里自然生长出来。这是我所谓的“蘑菇理论”――蘑菇不是种出来的,而是在适宜的环境中自发产生。”

“我们需要诺奖,更需要金字塔中各级人才,因为他们才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徐冠华院士强调说。

“人才队伍就像是一个金字塔,下端是出色的,顶尖是世界级的,诺奖多,意味着顶尖人才多,这个金字塔的力量就雄厚,但是,得诺奖对于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并非立竿见影的,金字塔中各层次各种人才更重要。”徐冠华说。

徐冠华院士表示,解决人才建设问题应发挥上海市教育优势作用,立足于培养和留住上海的高端人才,并利用市场化方式如通过猎头公司吸引人才。“上海的房价太贵了,五万十万一平米,这让大学生博士生怎么办?政府应制定政策解决住房等问题,这样才能把在上海不能落户的高端人才留下来。”徐冠华院士语重心长地说道。

大科学新兴产业需全球创新网络

开放和国际化是上海的最大优势。上海要借助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一契机,在开放协同上谋划部署,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和重要枢纽,成为国内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引领极,真正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汇集共同利益,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徐冠华院士解释说,扩大开放,不仅要吸引和集聚全球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知名科研机构和国际科技组织等国际创新资源,还要积极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在全球布局创新网络。涌现出更多如苹果、微软一样的世界级的中国本土企业。

徐冠华院士认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整体趋势已发生质的变化,大科学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过去,科研的组织形式大多为个人或小团队,如今,主流形式是众人参与的大科学研究,投入大,风险也大。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推动各国合作,形成全球创新网络,以减少各国投入,降低失败风险。

“以我国参与的国际可控核聚变计划为例,当年有不少争议,但现在看来是成功的。这个计划时间长达30年,每年投入都很大,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单靠一个国家很难做成。因此,可控核聚变计划采取多国合作方式,各国分担费用的同时,也分担了风险。”他举例说。不仅是大科学,产业发展也需要构建全球创新网络,汇聚共同利益。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都要求我们积极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对上海而言,则需要发挥地区优势,在这个网络中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家协会官网:http://www.kjchh.com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