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
ABOUT������������

胡和平: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2-03-23


胡和平: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 编辑:张静
      2021年,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为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接受媒体专访,回顾2021年文化事业的新亮点、新成果,展望“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
     问:2021年,我国文艺事业发展成果突出,文艺创作爆款频出、文艺演出好戏连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请您介绍一下其中主要的亮点和成绩。
     胡和平: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文化和旅游系统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历史方位、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举办一批高水平演出演播和展览展示活动,繁荣了艺术创作生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庆祝建党100周年重大文艺演出圆满成功。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倾力创作排演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6月28日晚,演出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约2万名观众一起观看演出。7月1日晚,演出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得到各界群众广泛关注、一致好评。文艺演出综合运用音乐舞蹈、情景表演、广场行进、戏剧演出、视频影像等多种艺术手段,用艺术语言讴歌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将建党百年文艺创作推向高潮,也为繁荣文艺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是优秀艺术作品竞相涌现。我们加大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力度,鼓励文艺工作者不负时代、用心用情用功讴歌伟大时代,不负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把生活作为文艺创作源泉,创作生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实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戏曲传承发展工程、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等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建党百年主题歌曲创作、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活动,推出京剧《母亲》、昆剧《瞿秋白》、评剧《革命家庭》、话剧《深海》、歌剧《红船》、音乐剧《在远方》、舞剧《只此青绿》等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以及《启航》《万山红遍》《艰苦岁月》等美术精品,努力向着艺术“高峰”不断迈进。
     三是精彩文艺活动持续上演。我们鼓励文艺工作者在多创作的同时,多演出、多办展,让更多优秀艺术作品与观众见面、供观众鉴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线下线上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组织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第四届中国歌剧节、长河大道——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等活动,为群众奉献各具特色、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推出一批冬奥主题舞台艺术和美术作品,组织开展“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暨第22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冬奥城市文化活动、北京2022冬奥文化全球行等活动,营造喜迎冬奥、参与冬奥、共享冬奥的浓厚氛围。
     四是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我们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服务引导城乡基层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群众文化生活热起来、美起来、乐起来。组织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各地共举办活动9522场、参与1.24亿人次,推动“村晚”从区域“小欢喜”走向全国“大联欢”。组织“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举办广场舞展演活动,各地共开展活动8.1万场,参与人次超过1亿,广大群众在劲歌热舞中跳出幸福新生活、舞出健康新风貌。
     问:今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在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方面,文化和旅游部有哪些部署和举措?
     胡和平:召开党的二十大,是今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全年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主线。按照中央部署、结合工作实际,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关键要靠旗帜引领方向、汇聚力量,靠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我们将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极端重要性,坚定不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面思想之旗、精神之旗,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感悟其中展现的真理力量、精神力量、实践力量,自觉做这一伟大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诚实践者,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二是精心组织主题性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启动实施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从时代之变、中国之变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全方位多视角展现新时代新气象,推出一批优秀舞台艺术和美术作品。以“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办好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集中呈现近年来新创优秀作品。配合中央宣传部做好重大主题展览工作,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节目。策划推出一批革命文物陈列展览和联展巡展以及红色旅游活动。在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动中,以“百年风华正茂”系列活动为抓手,重点宣传党的百年特别是新时代奋斗成就,营造迎接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
     三是认真抓好党的二十大宣传引导工作。聚焦新时代伟大实践、伟大成就,调动文化和旅游部所属媒体、各单位宣传载体,广泛开展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引导党员干部深刻感受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组织开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文化和旅游领域生动实践。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团结奋进、自信自强、国泰民安的浓厚社会氛围。“七一”前后,围绕“走好第一方阵 我为二十大作贡献”主题,组织各级党组织书记讲授专题党课,组织基层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广泛宣传文化和旅游系统来自基层一线的党的二十大代表先进事迹,开展向党的二十大代表和身边先进典型学习活动。
     四是部署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保障行动。针对文化和旅游市场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互联网文化、演出等市场集中执法检查,继续开展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不合理低价游”专项整治行动,推进打击治理跨境赌博等重大专项行动,加强文化和旅游经营场所现场检查巡查,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问:2021年,文博热持续升温,各地越来越多博物馆、美术馆成为“网红”打卡地。如何进一步推进文化惠民建设,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胡和平:公共文化服务面向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积极成效:文博考古刷屏“出圈”,文创好物琳琅满目,文化场馆人气旺盛,文化下乡如火如荼,线上服务绽放“云端”……这些都是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生动写照。
     民之所想,政之所向。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共文化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提升服务效能为抓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构建更加均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为抓手,以构建公共文化新型空间为重点,充分考虑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形成优质均衡、便捷高效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中小博物馆、美术馆发展能力和水平。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流动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方式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扩大博物馆覆盖面。
     二是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落实好《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21年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深入推进公共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了解、对接新时代群众文化新需求,建立灵活精准的供需对接机制,以群众实际需求来确定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内容、数量和优先次序。完善“订单式”“预约式”服务,用好公共服务产品采购大会等手段,实现“自下而上”“依需定供”,形成“需求采集、服务供给、效果评价、改进创新”良性循环。提升公共文化场所为老服务水平,利用公共文化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文化素养。
     三是推出更加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发挥公共文化场馆、设施、人才等资源优势,支持群众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开展。以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为抓手,推动各地公共文化机构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公共文化云、官网官微、手机应用程序等渠道打造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互动体验空间。支持美术馆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提升服务能力。依托各类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云直播等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云端”、进入“指尖”,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
     问: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具体有哪些进展和成果?下一步还有哪些规划?
     胡和平:《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印发实施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文件贯彻落实,努力构建完善剧本质高量多、剧目纷呈多彩、剧场布局合理、院团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国有文艺院团抓改革、求创新、促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步形成。
     一是改革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文化和旅游部指导各省(区、市)建立跨部门工作机制,研究提出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具体政策举措。截至目前,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10家文艺院团逐一制定实施方案,结合文艺“国家队”功能定位、细化工作举措。绝大多数省(区、市)已出台本地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文件,推出加强剧本剧目建设、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创新职称聘用制度等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比如,上海、浙江、云南等地要求国有文艺院团制定工作方案,探索“因团施策”“一团一策”改革,打造“一团一品(牌)”。
     二是院团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指导所属国有文艺院团制定中长期创作规划、年度创作计划,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加强集体创作,艺术原创能力持续增强、组织化水平持续提升。2013年至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国有文艺院团原创首演剧目从1288部增长到1935部,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舞剧《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常演常新的舞台爆款,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在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排演过程中,国有文艺院团在创作、表演、保障等多个方面担纲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院团经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推动转企改制院团加快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保留事业性质的院团持续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国有文艺院团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得以彰显。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指导院团探索多元化剧目生产机制,建立健全剧目生产的题材和版本多样化机制,在演出中检验作品、锻炼队伍、服务群众。比如,2021年,上海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完成演出6865场,同比增长81.4%,演出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75.4%,较2019年增长8.25%。比如,2021年春节期间,国家京剧院京剧《龙凤呈祥》视频全网累计播放量突破2000万人次,付费观众3万余人,开辟了线上演播新渠道、培育了数字演艺新业态。
     四是院团运营的社会效益得到彰显。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向全国推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多演戏演好戏的正确导向逐步树立。低票价、公益性演出数量不断增多,“三下乡”“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广泛开展,为广大群众欣赏高水平文艺演出提供了更多机会。在近两年的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80元以下低价门票占总票量的50%。在京剧、昆剧、越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艺术节庆,以及线上新年戏曲晚会、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活动中,国有文艺院团积极参与,推动传统艺术得到更好传承、展现新的风貌。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在中央深改委、中央文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建立健全国有文艺院团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剧目生产表演有效机制,探索开展国有文艺院团评估定级、建设一批重点国有文艺院团,完善文艺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保障、奖励机制,加强对《意见》落实情况跟踪评估、做好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切实推动《意见》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不断提升院团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更好发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作用。
     问: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文化和旅游部有哪些重点工作和举措?
     胡和平:“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比如,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金砖国家文化节等主场文化盛典,见证我国与多国文化和旅游合作文件签署,为中外文化和旅游年(节)致贺词、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揭牌,等等。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我国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坚持以文载道,为国际文化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持续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合作,推动中文成为世界旅游组织官方语言,推动国际文化和旅游规则朝着更加公平正义多元开放的方向发展。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已达42个、总量居世界首位,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理念、方案、实践为世界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解决方案。2021年,浙江余村、安徽西递村入选首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共识。
     二是坚持以文传声,让世界各国倾听中国文化主张。建立金砖国家文化部长会议、二十国集团旅游部长会议等16个多边交流合作机制和中俄、中意等25个双边合作机制,积极与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巴拿马等新建(复)交国家开展文化和旅游交流,形成覆盖全球的政府间合作网络。举办“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主场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发展成就。加快推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旅游办事处建设,总数分别达到45个、20个,各机构联动举办“天涯共此时——中秋节”“中国旅游文化周”“云·游中国”等活动,成为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
     三是坚持以文化人,与世界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交流,建立了丝绸之路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国际成员单位达503家,沿线各国人民享受异域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便利。“欢乐春节”活动连续举办13年,年均在130余个国家举办活动约2000场,成为我国与世界人民共享传统节日的重要桥梁。“美丽中国”“发现中国之旅”等活动深入开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体验中国、感知中国、走读中国,品味中华文化独特魅力。2022年春节期间,首次制作文艺中国2022新春特别节目,通过中国文化网英文版和脸书、优兔等平台向海外同步直播,组织驻外使领馆、文化和旅游机构通过官网、社交媒体推出回放视频,在非洲Startimes电视台、哥伦比亚国家电视台等外国主流电视台进行播放,吸引大量观众观看。建设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实施“国家艺术院团(澳门)演出季”、举办“情系中华”交流活动,携手港澳台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打造多维度、立体化交流渠道和平台。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握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机遇,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手段方法。统筹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形成相互促进、双轮驱动工作格局。积极打造国际文化品牌,办好各类品牌活动。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一直在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问: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方面,文化和旅游部今年有哪些重点部署和工作规划?
     胡和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作出明确部署安排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文化和旅游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持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2022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守正创新,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是以创作为核心任务、演出为中心环节,推动文艺创作生产繁荣发展。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一主线,做好主题性文艺创作、演出、展览展示等工作。完成好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文艺演出等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创作工程项目策划实施。统筹办好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以及各艺术门类节庆和展演展播展示活动。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健全文艺评论工作体系。加强艺风艺德建设。
     二是以提升效能为重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上水平。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稳步实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项目,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加大青少年、老年人、农民工等群体文化权益保障力度。推进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三是加大文化遗产工作力度,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守牢文物安全底线,实施好文物平安工程等重大工程。加强革命文物、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积极推动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组织开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加快古籍数字化建设和活化利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项目。加强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等活动。
      四是统筹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和新型业态发展壮大,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培育壮大线上演播等新型文化业态。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及试点城市、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出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深化文化产业国际合作。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展会。
     五是深化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推出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推动冰雪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创新内容、提质升级。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开发体验性强、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实施国家智慧旅游建设工程,推进智慧旅游“上云用数赋智”行动计划。
     六是坚持培育、监管两手抓,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规范有序、繁荣发展。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开展旅游服务品牌建设培育、信用经济发展试点,探索新业态新模式管理试点。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大力倡导文明旅游。持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加快推进执法队伍统一着装,举办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持续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体检式”暗访评估。
     七是统筹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合作。继续完善中外文化和旅游合作机制,推进政府间文化协定和执行计划签署。对接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重大主客场外交活动,办好文化和旅游活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相关规则制定。建好用好世界旅游联盟。持续打造“欢乐春节”“美丽中国”“佳节好物”等品牌项目。做好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有关工作,继续打造“艺海流金”“情系中华”等传统品牌,支持办好香港国际旅游展、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海峡两岸台北夏季旅展等展会活动。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