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北京:全国科创中心正崛起

发布时间: 2016-06-01



人民日报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功能新定位,为北京擘画出蔚为壮观的未来新地标。盘点“十二五”期间首都科技的成绩单,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快速崛起——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高温铁基超导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提升了北京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首次证明热休克蛋白90α为肿瘤标志物,首次发现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功能性受体,首次捕获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国家自主创新源头地位进一步凸显;


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十二五”时期,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均实现翻番;2015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67.5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95%,位居全国最高水平;《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5)》显示,北京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居全国首位;


经济发展孕育新动力。2015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3452.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35.1%,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47%;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以全市7%的平原面积创造了全市47.4%的地区生产总值,高端、高效、高辐射特征凸显;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75.5%提高到2015年的79.8%;服务性消费引领首都消费市场转型升级,2015年服务性消费占市场消费总额的44.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累计下降25%、24%和27%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则由2010年的1.1万美元增加到1.7万美元……


“可以说,‘十二五’期间北京的科技创新工作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为全市‘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提供了强力支撑,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欣慰地说,“这是我们在北京市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强基础、促转型、建生态’所取得的必然结果。”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长远发展强基固本


“支持北生所致力于基础研究,是北京市科委立足长远、为创新驱动发展强基固本的一个缩影。”闫傲霜说。


此言不虚。“十二五”以来,北京市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招揽英才,着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深化全面对接和服务,全力承接国家重大创新任务。牵头“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专项”(02专项)取得重大突破,总规模1200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落户北京。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京建设,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基地)开始运行;截至2015年底,北京地区累计承接10个民口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0余项。


深化全方位央地协同创新,为自主创新开源浚渠。与科技部共同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等重点任务;与中科院共建北京综合研究中心、超级云计算中心,推动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落地北京;开展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转化应用试点,共建北京创新医疗产品临床评价应用基地、军民融合转化医学创新基地等;与央企共建未来科技城,30家央企研发总部落户,引进千人计划专家79人,催生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核电关键设计软件包(COSINE)等一批重大成果;推动首都高校组建了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和首批13个高精尖创新中心,搭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探索形成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北京模式”。


持续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颁布实施《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通过地方立法保障基础研究发展;北京地区共有3万多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占全国立项总数的16%;主动布局,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北生所,快速实现了在该领域的颠覆性创新。十年来,北生所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仅在《自然》、《科学》和《细胞》等三大顶级杂志就发表文章共32篇,大大提升了北京乃至全国在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着力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撑起“高精尖”新业态


在打基础、育源头的同时,北京市科委积极面向首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牵头制定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推出多项技术创新工程,着力发挥技术创新对“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关键支撑作用。


实施“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及产品突破工程”。率先布局支持4G、5G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融合发展,形成“互联网+”等新经济形态;京东方8.5代线正式量产,打破液晶面板进口依赖;支持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和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使北京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创新基地。


实施高端数控装备产业跨越发展工程(精机工程)。重点支持3D打印和智能机器人发展,在大型金属复杂构件、医疗健康、创意设计等领域和特种机器人、医疗健康类和服务类智能机器人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实施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5年内取得新药临床批件300余个,居全国首位;培育年销售额10亿元品种8个、5亿—10亿元品种17个;生物医药产业从2009年的不到40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近1300亿元,成为北京新的千亿元级产业。


实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建成新能源汽车“一园两基地”,制定实施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行动计划,形成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完整政策体系;累计推广纯电动汽车3.59万辆,规模居全国第一。


实施纳米科技产业跃升工程。推动40余个项目入驻国家级怀柔纳米科技产业园,纳米绿色印刷技术成功走向产业化,超顺排碳纳米管制备已大规模产业化,石墨烯等新材料研究跨入全球先进行列。


此外,北京市科委还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高端现代农业,以科技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服务民生重大需求,充分彰显了科技创新在社会民生领域的巨大作用。


着力建设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激发全民创新活力


建设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激发全民的创新活力,是北京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另一着力点。围绕建立健全“1+N”创新政策体系(“1”是《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N”是在高校院所、财税、金融、人才、国资国企改革等领域出台的配套政策)这个核心,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力促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协同推进——


发挥财政支持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建立全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资金统筹制度,累计安排统筹资金约55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4000亿元;实施首都科技创新券制度,支持、引导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使用首都科技资源开展研发创新活动。


充分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在科技部支持下,组建由19个中央部委和30余个市级相关部门参与的中关村创新平台;制定实施13项配套政策,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率先实施国务院“1+6”“新四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10余项试点政策在全国推广;围绕商事制度、药品审评审批、人才管理、金融创新等重点改革领域,与中央单位共同推动开展70余项改革举措,先行先试改革取得新突破。


进一步优化服务创新的政策体系。制定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办法和政府采购工作意见,搭建新技术新产品(服务)首发平台,累计认定8000余个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制定实施“首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和“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规划”,成立我国首家知识产权法院和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构建“资本为智力打工”新格局,打造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支持“新三板”扩容发展,推动“四板”市场正式运营;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中关村支行,开展境外并购外汇管理、互联网金融等创新试点等,初步形成了涵盖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链条、多领域的科技金融格局。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着双创业态的迭代演进,北京市众创空间历经了以物理空间为草根创业提供线下服务为主的1.0模式,线上与线下以及投资与孵化相结合的2.0模式,目前已经逐步发展到3.0模式,即骨干龙头企业、高校院所通过建设专业开放平台,提供细分领域的专业技术服务,使更多的双创成果能够进入实际生产,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各类服务机构发展,授予141家机构“北京市众创空间”称号,其中57家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支持成立全国首个众创空间联盟,鼓励众创空间自主探索、自我管理、自律发展。


截至目前,北京共有众创空间近200家,各类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服务机构150余家,服务创业企业超过2万家;中关村创业大街作为首家“北京市众创空间集聚区”,成为青年创业的新摇篮;吸引了全国80%的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超过1000家。


创新无穷期,明天更辉煌。“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两轮驱动,先行先试、扎实前行,争取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早日把北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圆满完成党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闫傲霜主任表示。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