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4-20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自古至今我国就拥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绚丽多姿和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财富。它产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繁荣于民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无论从价值观念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
目前中国的非遗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非遗的生态环境受到城市化的严重冲击,大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年事已高或后继无人,传承链条正在中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一种鲜活的文化,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年代久远,但经过一代代中国人口碑相传,在当今社会亦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
河北省曲阳县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蕴藏着丰富的大理石资源。自西汉始,曲阳石工即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北魏时曲阳石雕中的佛像、石狮已独具风格。唐代是中国经济的繁荣时期,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曲阳石雕艺术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雕刻工艺技法精湛,其人物佛像等石雕作品的造型都显得面部丰满、幽静、庄重大方;衣饰清晰。这时的曲阳成为我国北方汉白玉雕像的发源地及雕造中心。至元代,曲阳石雕已享有盛名,涌现出杨琼、王道、王浩等一批杰出的民间雕刻艺人。当时的石雕艺人杨琼技艺高超,人称“每自新意,天巧层出 ,人莫能及”,雕刻的一狮一鼎作为贡品被元世祖忽必烈叹为“绝艺”。天安门前金水桥为杨琼设计建造,曲阳石雕艺人在元大都兴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曲阳石雕工艺更加精巧,清末曲阳人刘普治雕刻的《仙鹤》、《干枝梅》等作品在巴拿马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荣获第二名,以致“天下咸称曲阳石雕”。民国时期由于政治动荡,经济萧条,曲阳石雕亦以制作仿古小件为主 ,产量较小,石雕处于低迷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曲阳石雕艺人先后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修复等北京十大建筑工程和毛主席纪念堂兴建工程的雕刻工作,1995年曲阳县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中国雕刻之乡”。
曲阳现代雕刻大师刘东元,古老的石雕艺术在他手里焕发了新的活力。其弟子卢进桥把牙雕和木雕造型手法,运用到汉白玉大理石雕刻之中去,使传统的石雕艺术在取材、造型和表现手法上有了很大突破,形成了他石雕艺术造型准确生动、比例匀称、构图饱满、表现手法灵活细腻、以形赋神、精巧剔透而又不失稳健庄重的独特风格,被誉为“卢进桥石雕” 。代表了曲阳石雕现代的风格和特点,堪称当代曲阳石雕一代宗师。
曲阳石雕所用材料天然汉白玉的石质具有洁白晶莹、纯净细腻、脂润坚韧、经久耐磨等特点。既易受刀,又耐风化,色泽不败。随着曲阳雕刻材质从大理石、玉石到木质、象牙、青铜、不锈钢等的扩展,其雕刻技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等造型门类,技法不一而足。现在雕刻的题材相当广泛,既有传统的仿古建筑饰品,又有现代人物雕像;既有园林雕塑,又有家庭装饰;既有飞禽走兽,又有游鱼花卉;既有上百米的巨作,又有长不盈寸的精品。其雕刻工艺既善于利用刨荒、刨光、开脸等特技,又善于目测定型,采用“上细”工艺,达到了“线要直、面要平、弯要活”的标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曲阳手工雕刻技艺不断受到冲击,开料、手工刨荒、工具制作、手工锤钎等技法已近失传,模型也不再制作。此外,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雕刻材质和雕刻类型受到影响,佛像制作越来越少,这对传统曲阳石雕技艺的保留与传承也造成了不少损害。2006年,曲阳石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科学家协会官网:http://www.kjch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