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博览

历史上的宜兴与中国紫砂壶

发布时间: 2015-04-10


周汝平《龙腾天下》周汝平《龙腾天下》在中国历史上,江西景德镇和江苏宜兴是两个特殊的城市,它们因瓷器和紫砂壶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大概享有极高的盛誉。2011年,国务院将宜兴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宜兴古称“荆邑”、“阳羡”,位于江苏省南部。大约六千多年前,在东海与黄海交界处有一个浅海湾,长江在此注入大海;由于长江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堆积下来,长江南岸沙嘴不断向海延伸,逐渐包围近岸浅海,接下来三四千年里慢慢形成了一个湖泊,这个湖泊就是太湖,湖的西岸叫做宜兴。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开始有了最早的先民,他们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艰辛的生活。聪明勤劳的他们在劳动中创造出了陶器,这火与土的艺术是他们留给后代的巨大财富,也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永久骄傲。

周汝平《龙腾天下》


      公元3200多年前的周朝。当时的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太王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于是泰伯带着弟弟仲雍从中原到了江南,带领着当地的人民开发了广大的江南地区,建立了勾吴国。人民感激泰伯的伟大贡献也推崇他的谦让品质,泰伯被吴地人民尊为共同的人文鼻祖。从此荆邑(宜兴)和周围的地域终于有了相同的称呼:吴地。后来季历的儿子姬昌继承了王位,就是历史上赫有名的周文王,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八百年的周朝一直到春秋时代。到了公元前474年,此时吴国的统治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卧薪尝胆的勾践带领越国灭了吴国。辅佐勾践的范蠡明白“雀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一个人踏上了太湖西岸的这片土地,他领导当地先民开凿了漕河。这条河贯通宜兴南北,无数的陶瓷器具顺着这条河进入太湖,输往全国各地。后人为了纪念他对宜兴的贡献,将漕河改为蠡河。百姓更尊称他为“陶朱公”,拜为宜兴陶瓷业的祖师。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最后一个国家,建立了秦王朝。秦始皇设荆邑属会稽郡,次年,改荆邑为阳羡县。名字取至宜兴南部多山北部平原的地理特征(盖荆溪之阴多山,其阳衍沃),宜兴成为秦始皇设置的全国最早的县中的一个,两千多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宜兴紫砂壶

 

北宋皇帝赵匡胤经过十余年的南征北伐,消灭了后周藩镇势力的反抗,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等割据政权,建立宋王朝,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为避赵光义讳,改“义”为“宜”,始称宜兴县,并沿用至今。

尽管宜兴陶器烧制的历史久远,但就紫砂器而言,历史文献中存有的线索却需从北宋说起,但更确切的记载宜兴紫砂至少应该在明代中后期,才渐为世人所知。据载,明代供春模仿金沙寺僧制壶,开创了紫砂匠人制壶的先河。

供春 (约1506—1566),又称供龚春、龚春。正德嘉靖年间人,生卒不详。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名仕,字克学,与苏州唐伯虎等友善。吴颐山未中进士前,读书宜兴金沙寺(在今宜兴湖滏镇)。书僮供春“给使之暇”,发觉金沙寺僧人将制作陶缸陶瓮的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制成壶样。便“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做成“栗色暗暗如古金鉄”的茶壶,这就是后来名闻遐迩的紫砂茶壶。因壶为供春所制,通称“供春壶”。他所制,造型古朴,指螺纹隐现,把内及壶身有篆书“供春”二字。“供春壶”现已成为稀世珍宝。

说供春是紫砂壶的鼻祖,是因为他对紫砂壶推广的作用。供春是跟僧人学做的壶,可能制造紫砂壶的年代要远远早于供春,宋代就有用紫砂制作的各种陶罐、陶壶,但是僧人只是自己做自己用,供春是第一位由于做紫砂壶出名的人。当时文人们对于奇石有种独特的审美,他们认为“丑极”就是“美极”,如果一块石头达到了“瘦、漏、透、皱”的程度,这就是一块美石。当时供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很合文人的意,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由于身份原因,供春结交的都是一些读书人,文人爱喝茶,大家在一起谈论文学时品茶聊天,所以供春壶在文人中一下传播开了。

供春的徒弟时大彬,也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是一位比较全面的紫砂技艺大师。他对紫砂的泥色,技法和铭刻等有较高的造诣,并对早期的成型技法进行了革新,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后期他与许多文人学士接触后喜作小壶,其作品是宜兴紫砂陶发展至成熟期的壶艺典范。他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设计与铭刻,都极有研究,制品形成古朴雄浑的风格,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为壶艺正宗。。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

时大彬继供春之后,创制了许多制壶专用工具,创制了许多壶式,并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承上启下,发展了紫砂艺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坚致朴雅。好仿供春大壶。自从他游苏州娄东,交接陈眉公诸辈后,制壶风格为之一变,制壶由大转小。时大彬一生约八十余岁,所制作品当数以千计,流传其广。

《时大彬款》

 

“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清代紫砂大师陈鸣远(1662-1722),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陈鸣远出生于紫砂世家,与供春、时大彬先后并称的三大名匠之一。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之风,署款以刻铭和印章并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风格,作品名孚中外,当对紫砂陶艺发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勋。

他的作品构思脱俗,富于创新,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壶造型多种多样,特别善于自然型类砂壶的制作,作品有瓜形壶、莲子壶、束柴三友壶、松段壶、梅干壶、蚕桑壶等均极具自然生趣,把自然型壶在明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向艺术化的高度。这些壶式不仅是他的杰出创造,而且成为砂壶工艺上的历史性造型,为后来的制壶家们广泛沿用。他多才多艺,还制作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玉蜀黍、鶿菇、栗子、藕片 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紫砂壶发展到清代,出了陈鸣远,杨彭年、金世衡、王友兰、范章恩、潘大和、邵大亨

等紫砂名家辈出,也推动了整个紫砂工艺的发展。皇宫御制的紫砂壶更是精美绝伦。近现代紫砂壶工艺大师众多,但名气较大的较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紫砂壶一度因为各种商业行为的胡乱作为而坠入低谷,到二十一世纪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艺术备受关注,紫砂行业也经过自我沉淀和市场的自我调节之后,慢慢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式,越来越得到藏家和市场的认可。

中国科学家协会官网:http://www.kjchh.com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