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1-18
--生态农业建设大会战刻不容缓
南留柱
20世纪60年代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后,生物防治和生态农业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中央、国务院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物防治和生态农业十分重视,由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成为危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70年代以来曾做出“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发展生物防治”、“推广生态农业”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要指示 和决策。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生物防治和生态农业取得巨大成就,到90年 代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面积达3.0亿亩,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已成为害虫综合防治的核心基础,在 稻麦棉等作物上推广应用面积达1.5亿亩,经济、安全地控制了害虫危害。生态农业如雨后春笋在全
国蓬勃发展起来,目前国家和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分别达到50和100个,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 效益,深受农民和各级领导的欢迎,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虽然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试点县遍布全 国,生物防治技术在粮棉菜果茶等多种作物上推广应用,但是由于植保、环保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 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初始阶段,与农业产业 化,现代化的需要还很不适应,以食物链生防模式为特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生态农业试点县至 今尚未建立起来,作为生态农业主体技术之一的生物防治,未能建立基地向纵深发展,从而造成80年 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出现了人才、技术、信息中断、管理滞后等问题,农业害 虫猖獗的被动局面。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石油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害虫抗药 性、杀死天敌、害虫更猖獗、环境污染和土壤退化等问题形成恶性循环,使农业生产面临严重危机。 我国自5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性杀虫剂,曾引起果树、蔬菜、茶园、水稻、棉花、小麦等作物害 虫的猖獗。进人90年代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由于单一化防、品种更换、耕作改制、气候变化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是主导因素)全国农作物病虫害呈上升趋势。1976年发生面 积为20.9亿亩次,1993年上升为35.9亿亩次,成为农业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以棉花和小麦害虫的发生 ?害为例:50年代初棉花上没有伏蚜问题,棉铃虫是次要害虫,麦蚜发生很轻。1955年后由于化学农药 的过量使用出现了伏蚜为害,棉铃虫上升为主要害虫,麦蚜逐渐加重。进入80年代麦蚜明显加重,棉 田和麦田交互使用化学农药使生态系统大伤元气。特别是80年代末期农药用量成倍增加,害虫抗药 性增强.恶性循环加剧,至90年代初棉田喷药达15-20次之多,生态破坏空前严重,天敌锐减,据1992 年在望都县调查棉田天敌数量(有效虫态)为百株l-0头,比l0年前93.2-234.0头减少100倍左右。频繁 用药杀死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成为90年代棉铃虫特大暴发和伏蚜、麦蚜严重发生为害的主要原因。 近年伏蚜在北方的为害日趋严重,成为目前棉花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90年代棉铃虫的特大暴发使 我国棉花生产遭受重大损失。1987年全国棉铃虫发生面积仅0.78亿亩,1992年发生面积达1.89亿亩, 发生量是常年的l0-20倍,在冀鲁豫重灾区棉花减产50%以上,全国棉花总产减少30%,减产损失100 亿元:冀鲁豫三省1996年棉花面积和总产比1991年分别减少54.9%和61.4%,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麦蚜的 发生为?害亦越来越重,据山东省调查百穗蚜量1984-1985年为1023头,1986-1990年为2406头,1991- 1994年为3454头,已从2级发展到5级(最高级)以上。全国每年发生而积均在1.9995亿亩次以上,成为 小麦生产上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害虫。麦蚜、棉蚜(伏蚜)的大发生和棉铃虫的暴发对粮棉生产 构成严重威胁,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滥用农药杀虫灭鼠、乱砍滥伐林木、适宜生态破坏、滥捕滥猎益鸟益兽使虫鼠的天敌益虫、益 鸟、益兽锐减,造成农林害虫和鼠害大发生。农药污染居各污染物之首,对人体的危害最大。在粮食、 经济、饲料作物上大量使用比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形成一大公害,不仅杀死天敌引起害虫猖獗而且 严重污染环境,降低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影响出口创汇和农民增产增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工 业、农业、生活污染)使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威胁农业生产、人民健康和动植物特别 是珍稀濒危动植物和益虫、益鸟、益兽等有益生物的生存。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生产规模的扩大, 掠夺式经营等违背自然与生态规律的人类活动使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受到干扰和损害,结构与功能 失调,造成水旱虫鼠等自然灾害加剧。自60年代以来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物种 灭绝、酸雨扩大、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速度惊人。目前濒危植物达1000种,濒危野生动物达550种。 同时这也是世界性的问题,至90年代从饮用水到空气,从农田到森林,从城市到农村,从陆地到海洋 整个地球环境正在全面恶化。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对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 成绩。但仍处于局部改善而总体继续恶化的状态,从而使农业的抗灾能力逐年下降,成灾率由1978年 的42%上升到1994年的57%,问题十分严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严重制约农业和经济、 社会持续发展危及人类的生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 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关系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由于全球生态危机日趋严重,人口、资源、环境和持续发展成为关系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头等大事 也是解决一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焦点,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生态革命将继 续升温。生态、科技、社会革命相结合,生态、物质、精神文明相结合,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自然协调持续发展是2l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绿色革命和世纪工程。 发展生态农业既有很多有利条件也有一些制约因素。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对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 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 科技人员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对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投入不足;广大干部群众的 科技水平不适应农业发展的形势等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必须增强环境意识、未来意识、全 球意识,把握新世纪世界经济、科技、农业发展动态,认清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抓住机 遇、深化改革、迎接挑战、开拓创新、加快发展。
2l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社会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由于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生 物多样性消失、耕地面积缩小,未来农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将更加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害虫综合 防治,近年很多国家将大幅减少化学农药,取而代之的将是生物防治和害虫防治的其它方法。生物防 治和环境保护、绿色食品相结合,持续稳定的发展生态农业有巨大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是经济、 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天敌发 展生物防治纳入农业发展战略,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 建设项目.以经济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农业高新技术和优化生态技术,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生物、水土光热气 等自然资源,使农业生态系统和景观的结构与功能抛优化,保持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基础、应用、开发研究相结合,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建没龙头企业与建设基地、提 高农民索质相结合,科学规划设计建设以生物防治为特色,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全面 发展、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生机盎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农 业试点县和生态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发展绿色食品和创汇 业,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以搞好计划生育,提高人文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农业 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是生态农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必由之路,是2l世纪加快发展有中国 特色的生态农业,使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总结国内外发展生态农业和生物防治的经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农 业生态环境”的指示和《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 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村改革,建设国家级生物防治生态农业试点县和高标准生态农业示范区,带动 全国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的发展,把生态农业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向市场,推向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 新阶段,是我们面临的战略任务;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两个转变”, 发展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宏伟系统工程; 是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创汇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建设上述高标准的生态农业是以科技为动力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工程,其内涵极为丰富, 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生态环境意识、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索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增 加对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环境保护的科技投人;政府和有关部委通力合作,农林、科技、环保等部 门组织协调;全国多学科优秀专家和当地科技人员协作攻关;领导、科技人员、企业家、农民密切结 合;各行各业和全社会成员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学管 理体系;建设一支产学研结合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宏大科技队伍,发展科技产业;解决生态农业建 设,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中的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及 热点、难点问题,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如此宏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罕见的、空前的。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增强全民族的生态环境意识,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村改革,增 加科技投入,抓好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实行重点突破。选择地处首都南大门和京津构成金三角 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科技、 人才、市场优势的保定市建设国家级生物防治生态农业试点县和高标准生态农业示范区、国家重点 生态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进竞争机制,选聘优秀人才,实行科 学管理,建立我国第一个产学研结合的生态农业研究中心,建立新型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应用 招标投标方式建设生态农业的经验;建设一支素质好能打硬仗的科技队伍、立足保定面向全国,在 我国生态农业和生物防治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京津保地区的综合优势组织国家级生态农业 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大会战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由之路,定能取得新的突破
和丰硕成果,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的发展,为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和21世纪宏 伟目标做出新贡献。
来源:中国科学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