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1-18
作者:王洪涛
自然与人文学科知识的基本规律是相通的,视觉和听觉艺术之间也是亦然。点、线、面、体始终是它们基本构成的要素,建筑、音乐、绘画、雕塑、书法也是如此。其实,音乐所传达的节奏感也是点、线、面、体的符号,因为宇宙是点、线、面、体的同义语,从人类学到文化学都是人类共有的知识宝库。区域及观念的不同造就了各民族的艺术。中国翰墨造就了波澜壮阔的线与色彩的海洋。使然,在书界,“建筑师”是“书法建筑师”同义语,欲又是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的中国书法。20世纪90年代初叶,笔者在研习中国当代建筑传承的过程中,接触到许慎《说文解字》的六书,至此开始了中国书法研习之旅,唤起这种记忆的也是缘于笔者童年读启蒙古书和写“彷”的经历。硬笔仿宋字书写和水彩画,是笔者数十年建筑设计的必备技能之一。《说文解字》中,从仓颉开始造字开始,大抵按着物类特征描画其形象,所以叫作文。文是事物原本面貌;字则是由文滋生出来的,后来逐渐增多。写在竹简帛卷上叫书,书即事物的形象。
周朝建立了制度,贵族子弟八岁进学堂,首习六书。六书:一曰:指事,上下使然;二曰:象形,日月使然;三曰:形声,江河使然;四曰:会意,武信使然;五曰:转注,考老使然;六曰:假借,义令使然。
中国文字之始——语言、表情;肢体行为——结绳、质契、河图、洛书、八卦。《易》曰:“古者包义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画八卦。”其始,笔者以甲金石大篆为主,研习象形文之规律,后及小篆诸体,收获其有而不大,始感基本功底之不足,难有所进。此后,便临各家之碑帖,古城西安为笔者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优良环境,多次去西安碑林观摩,最终将焦点集中在大小篆及二王等具体临摹之中,把中国现代文化学始终定位于---思想性、时代性、现代性、人民性、传统性、社会性、艺术性、阶层性、民族性、创新性、原创性、适度性、可行性、学术性、趣味性、低碳性、传承性。
中国书法基础的认识与磨炼之不断提高,是现代书法的基石。用发展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中国书法史是创作之本,也就是说“融古通今”,4BX创新律——播化——涵化——融合——是创新规律,适用于各领域。单一的认识事物观,是凝固的同一语,点线面体是线质塑造文字构成的综合过程,更是空间分割之寻求。
中国书法之笔墨运用,归结起来就是——点锋、线锋、面锋、体锋、中锋、顺锋、逆锋、侧锋、托锋、快锋、慢锋、闪锋、射锋、折锋、园锋、绞锋、润锋、燥锋(“五运六气”之锋亦在其中)、散锋、偶然锋、必然锋、多维锋、粗锋、细锋,象天法地、禽鸟走兽、万绿之丛、近身之器、形上形下,均在笔锋之中,一支小小的中国毛笔,之笔头,被分为根部、腹部、尖端部(锋),宏观讲都是一个整体——造化书品之器,笔者均将它称之为“锋”,故当代所存各体之书亦可称之为——楷锋、行锋、隶锋、篆锋。“锋”就是笔,就是墨和纸的游戏规则。以《六书》为原理所构成的字形,在二王、颜氏、黄氏(庭坚)等诸多大家的笔下,其韵其法度其意均在其中,由字而句而行而列,造就了千古名作,当代诸家亦然。回到人类旧石器时代,那些象形刻画,无行无列无序,欲有行有列有序……传统是一种逆向思维。
中国书法,其笔、其锋、其墨、其纸、其内涵、其章法所构成的就是色中之色——三原色之等量叠加——墨之象---色彩的溢洋,中国书法,其纸或深或白或生或熟,中国书法之墨之纸之水,可鲜可滞亦可鲜滞并用……中国书法亦可谓之以象之形、以画之意、以笔墨之韵,是中国禅文化典型代表——自然、含蓄、凝练;极具抽象性,其文词之内涵已经并不重要了;然而又是那般更加重要,当然其伴随文字模糊性的特征并没有消失……这就是中国书法的魅力,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中国建筑师到中国书法建筑师,是中国现代建筑对传统文化基因传承。跋:以二王为代表的中国古典书法,与其说是中国出了一位书圣,不如说是中国人的创造精神之伟大,在21世纪以信息为手段的概念时代,它对各学科的创新思维之影响是深远的…… 传统是多元化不断发展的定势,也让我们关注“殊途同归”在内的各种声音……关于传统,生产力和社会时期,每一次演化都是对前者之背叛,而每一阶段都萌生着叛逆的因子……当代中国书法更加面临着诸如现代抽象概念的相互挑战,这是正常现象,百花齐放,各自定位,其共同挑战欲又是改变知识结构,但书法不是艺术;更不是西方抽象艺术;建筑也不是艺术,二者都具艺性。古罗马以降,建筑的本质始终是“功能、坚固、美观”(维特鲁威·建筑三要素),强调“比例、均衡、适合”,“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未必过时。当代书法和建筑,一旦陷入西方现代抽象艺术;面临的挑战是挥霍和灾难……
本文原载内刊-----《中国书画收藏导报》2012年08月03第019期,那只是一些个人体验与刍见。有反馈,从《六书》到汉文字书写,其初衷是寻找建筑设计的构思与创意之传统性的灵感。这个过程,极有所得,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现代构成》、台湾东海大学王锦堂教授的《建筑设计方法论》也都引进了内地;加上内地原有的准西方古典学院派理论;各有其道,另一方面却又困惑于传统的吸收。“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书法就是人与宇宙自然规律之宣示。传说:史官仓颉随皇帝“南巡”至阳虚山(今陕西境内),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鸟迹兽蹄,指掌而创文字,开创了中华文明先河笔者:是继伏羲之举,任何一种文明不是突发而就,所创28个文字,镌刻于阳虚山岩壁,至今犹存,更是西安半坡仰韶文明之延续。中国语言文字创造规律;蕴藏着建筑学的内涵,在书界,把书法家称为“书法建筑师”,是贴切之言,也是建筑学借鉴与传承。 (2023 0830 修订)
来源:中科学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