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做科研的目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16-06-15
科学家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科学研究,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金钱?是荣誉?是地位?让我们看看获奖科学家是怎么说的吧。
198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卡尔在应我们的邀请写给中国青年学生的信中说:
科学意味着献身真理,任何吝啬奉献的做法、不全力以赴是根本不行的,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有些年轻人被吸引到从事科学中来,是因为在那里有获取崇高声望的机会。……但是取得崇高声誉的机会是很稀罕的,而且在荣誉背后的许多非常优秀的工作往往被人们忽视。从你所从事的工作中获得满足,以及不时地亲身感受所取得一些成功,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你们当中那些选择自然科学做为自己将来职业的人,将在了解自然和导致重大发现的艰苦工作中体验巨大的欢乐。
60年代,休伯尔和瑞典生理学家威塞尔在霍普金斯医学院合作从事神经生理学研究。学校分配给这两个年轻学者的实验室是一间阴暗的地下室,天花板布满了管道和蜘蛛网,他们只好找来一条旧床单挂在头顶上,样子就像是马戏团巡回演出的帐篷。
然而,对于这种在外人看来是单调、枯燥而又漫长的实验,两个年轻人却一点也不觉得苦,他们为自己的每一个新发现而兴奋激动,从探索与发现中品尝到莫大的乐趣。在研究中,二人获得了视神经生理学方面的重大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婴儿抚育和儿童的早期教育、婴儿眼科疾病的治疗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休伯尔和威塞尔也因此项研究成果荣获了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科里夫人,从1922年移居美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她的“志愿人员”时间竟长达近20年,即使是在她已经与丈夫合作取得了导致他们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之后,她依然不能在美国的大学里获得正式的工作岗位。
但是,这并不能改变科里夫人从事科学研究的决心。在当时的条件下,连起码的公正待遇都谈不上,她们更不敢奢望什么奖励和名利。是对于科学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支撑着她们在困难的环境条件下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取得了杰出的科学成就,并最终荣获了诺贝尔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奖科学家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们不求名利、忍辱负重方面,还在于他们在研究工作中所表现的那种忘我精神。
本刊编辑部
2016年5月3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