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洱院士:追求造福人类之梦
发布时间: 2016-01-08
选择科学救国志
陈佳洱记得在很小的时候,父亲总是一个人在书房中写作。一天,他悄悄溜进去,却正好遇上雷雨天时出现电闪雷鸣,于是就被吓哭了。父亲搂着他一边安慰一边问为什么会打雷,陈佳洱说我听邻居老奶奶讲过,是雷神公公要劈不孝之人,父亲说不对,打雷是云层里的阴电和阳电碰撞的结果。父亲的一番话在他小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爱科学的种子,这颗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发芽生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佳洱进入上海市位育中学读书,在一次学校举办的科技展览上,他看到高年级同学用自制的无线电发射机把校庆的消息广播出去,他被深深地吸引住,遂与几个同学组织了课余无线电小组,开始热衷于无线电制作,并从此立志从事自然科学事业。
高中毕业的陈佳洱同现在很多学生一样有一个“北大梦”,但最终却选择老解放区的大学。虽然陈佳洱选择大学时,他的父亲并不是党员,但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以他父亲和父亲周围的一批地下党朋友都让陈佳洱考老解放区的大学,到老解放区来锻炼。
“当时了解到老解放区的大学有两个,一个是党亲自创办的大连大学,另一个是哈尔滨工业大学。陈佳洱考虑到哈尔滨天气太冷,自己又有些体弱,所以选择了大连大学。”陈佳洱就是这么缘定大连大学工学院。
“大连大学工学院让我懂得了要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重视科学实践,我在学校遇到了王大珩等一批知名教授,为自己的科学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回想起往事,虽然错失北大,但陈佳洱一点都不后悔,甚至感到很幸运。
人生的引路人
1950年,陈佳洱考入大连大学工学院,在这里学习了两年;1952年因院系调整,转到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我有幸得到了许多造诣高深的名师指导。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王大珩、朱光亚、吴式枢和余瑞璜先生。”陈佳洱说,大学的教育为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关键性的基础。
因王大珩教授当时是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系主任,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亲自上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当时我们看见他都有点怕他。每次实验的时候,我们还没去,王大珩老师就在门口坐着。你要开始做实验时,他先问你,你接下来要做什么实验,这个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要求,你准备做什么样的实验数据记录。”
王大珩教授严谨治学深深影响了陈佳洱。当时陈佳洱是学习小组长,同时担任物理课代表。所以,陈佳洱每次上物理实验课都下定决心做好物理实验。“如果物理实验做得好,王大珩老师给一个5分,那就得请同伴吃花生米,因为这实在太难得了。那一学期我得了3次5分,我请了3次客。”直至今日,陈佳洱仍引以为荣,在他看来,在物理实验、科学实践上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受用一辈子。调入东北人民大学后,陈佳洱接触到了对他影响最深的恩师朱光亚教授。朱光亚教陈佳洱原子物理,也是陈佳洱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之下,陈佳洱树立了做一个人民科学家的理想。
“1949级和1950级两届60余名学生就有4名学生后来当选为院士,这与大连大学工学院物理系给我们在思想上、学业上、实验能力上的帮助分不开的。”陈佳洱说,难以忘怀在大连大学工学院求学的那段经历,特别是遇到的那些高水平的老师,一生难忘。
追求造福人类
陈佳洱本来在大连大学工学院的专业是电机系。后来,王大珩教授组建物理系,从一年级学生中挑选优秀的学生,特别是物理课和物理实验成绩在4分以上的学生调入物理系,陈佳洱便结缘物理。
调入到物理系的陈佳洱由于学习认真,思想上追求进步,物理系的党支部就让陈佳洱担任党的宣传员,带头开展工作。当时,学校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党委组织学生看电影《赵一曼》、话剧《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时任党委书记的吴建也经常教导学生要为人民服务,才能体现生存的价值。在此期间,陈佳洱阅读了《普通一兵——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为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以身作则,为了祖国宁肯牺牲自己的士兵马特洛索夫让陈佳洱深受震撼,他记得其中的一句名言“只有因自己的存在而能使周围的人民生活得更美好,才能体现自己生存的价值”成为了陈佳洱毕生的追求。
陈佳洱主要研究方向是核物理。走进北大工作以后,他至今都还记得北大党委书记对他说的一句话——人类对原子能的发现和运用的意义,远远比人类发现和使用火还要重大,是划时代的。带着为人类造福的追求,他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每天睡三四个小时,后来他干脆把床搬到了实验室里,实在困得不行了,在床上躺一躺,醒了又起来接着干。时至今日,陈佳洱依然在为我国核物理学做贡献。
贡献给核物理
1952年因为全国大学院系调整,陈佳洱随其专业从大连大学转到了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大三时,给他上原子物理课的老师,是从北京调到东北人民大学的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后来,朱光亚先生还指导了他的毕业论文。师生俩都没有预料到,这种师生关系和共同的学术研究方向,后来还促成他俩先后从吉林大学调到了北京大学。
在他准备考北大研究生时,却被爱才心切的系主任余瑞璜教授说服,留在了东北人民大学。因此,陈佳洱大学毕业后,在东北人民大学当了一年助教。
1955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后,做出了在中国建立核工业、发展核武器、建立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决策。那年春天,教育部下调令,将陈佳洱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朱光亚调往北大。朱光亚先生调走后不久,一纸调令,也将陈佳洱调到了北大,参与筹建我国第一个核物理教学实验室。从此便开始了与北大的不解之缘。1959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决定由他担任主任的教研室自行设计和研制扇型聚焦等时性回旋加速器。从此,粒子加速器的研究成了他终生的事业。
半个世纪以来,陈佳洱在开拓发展我国的射频超导加速器、加速器超灵敏质谱计、射频四极场加速器、高压静电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众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关的应用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1986年被评为我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先后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先进个人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各三项以及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励。2008年还荣获德意志共和国总统颁发的联邦功勋十字勋章,2013年教师节获北京大学教师最高奖——北京大学蔡元培奖。
现在依然奋斗在科学前沿的陈佳洱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理想。陈佳洱说,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是很容易满足的,最重要的是要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自己的存在能让别人生活得更好,自己便活得更有价值。这是他一生的信念,也是他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