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新闻

求解“钱学森之问” 高校探索科教融合

发布时间: 2019-07-25


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李文锦

    从“单纯教学”转向“科教并重”是我国高校改革的一个核心命题,也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关键。全国很多高校都在探讨改革的路径和具体抓手,不少的高校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以下简称新工大)是近年来改革重组的大学,他们的科教融合改革让一所拥有70年历史的高校和40年历史的科学院焕发新活力。

    那么,科教融合2年间,新工大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进行了哪些摸索?又有哪些突破?

    科学院研究员带着项目上讲台 讲什么,怎么讲?

    与其他的教师不同,7月4日上午的最后一节《信息检索》课,郝凤琦老师设置了不少有趣的设问在里面,比如淘宝的服务器在杭州还是在天津?全球13台根域名服务器为何分布在美欧日?为何说攻击整个因特网最有力、最致命的方法就是攻击根域名服务器?

    这是科技日报记者现场聆听的一节课。让人感兴趣的话题还在于郝凤琦的两个身份:一方面,他是齐鲁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另一方面他是山东省科学院计算中心智能控制技术创新团队副研究员,手头操作着不少国家级、省级大项目,实战经验丰富。

    郝凤琦熟稔地在两个身份之间切换,得益于两年前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的合并融合,而研究员带着项目上讲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也成为新工大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部分。

    研究员带着项目上讲台,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是新工大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部分。

    2017年5月底,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组建齐鲁医科大学(筹)和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的通知》,撤销原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的建制,其编制、人员、资产债权债务整体划入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同时保留山东省科学院牌子。

    如何将新工大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以工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等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校党委明白,探索成败是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关键。

    山东省科学院是经济大省山东的“科技发动机”,其课题数量和科研能力居于国内地方科学院前列;原齐鲁工业大学是山东省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高校,曾孵化出1000多个企业老总而名声在外。两所应用类的院校合并,可谓天作之合。

    但如同带着项目上讲台的研究员,面临着“讲什么,怎么讲”的挑战,新工大也面临着如何发挥各自优势、怎么合的挑战。

    深入探索科教融合 三个新学院担当冲锋兵

    科教融合,融什么?怎么融?“度”在哪里?在该校党委书记王英龙心目中,这些问题早已有答案。

    “科学院的科研团队、科研人才上讲台,新入学的大学生开学先进实验室,我们创建了科教融合学院,深入探索科教融合育人的新路子。”王英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去年设立的三个科教融合学院便是新工大祭出的动作之一。

    建有中国首台全部采用国产CPU和系统软件构建的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的“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是国内七家国家超算中心之一。该中心的落地单位便是山东省科学院下属计算中心。2018年,新工大依托山东省计算中心和信息学院,建设了科教融合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这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院。不同在于其“小而精”,只有40个学生。该院副院长马宾告诉记者,他们是从学校数千名学生中筛选出来的,拥有自己的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导师与学生每周必须有一次交流”。不同还在于其院长由山东省计算中心主任杨美红研究员担任,采取“2+2”或者“3+1”等两段式教学,即前阶段由教学单位主导,强调专业基础,后阶段由研究所主导,强调实践动手能力。

    原科学院研究所所长担任科教融合学院院长也是新工大的特色,这是强调动手能力的信号。

    很多大一新生在刚入学时会陷入“迷茫”——他们并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对由原科学院激光研究所和原工大光电工程系融合而成的“光电工程国际化学院”的学生们来说,这一点不用担心,因为每年开学时,学院会专门安排学生到济南、青岛、济宁三地参观激光研究所的基地,亲身感受科研一线的繁忙与价值。该院副院长任向河告诉记者,“这是惯例,每年都要如此”。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这个被冠以“国际化”的学院名副其实,其院长为国际计量学会主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格拉顿。作为新工大的教学“试验田”,该院按照英国工科院校教学模式,纯英文授课,强调“少说多实践”,试图培养光电科技领域的精英。目前来看,效果不错。

    “三大突破”效果显现 “化二为一”任重道远

    去年8月份,新工大“发酵技术创新团队”在北京拿到了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最高荣誉——“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的荣誉证书。这是科教融合下,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上成长的典型一幕,也是科教融合带来双方收益的一个侧面。

    记者走访自动化所、激光所、生物所等研究所,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科教融合后,你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比较一致的答复是:“高端人才引进,尤其是博士引进变容易了。”这很好理解,相对于“企业化”管理的研究所,事业单位的高校显然更有吸引力。据了解,仅2018年,该校(院)就引进培育了33名高层次人才和180名优秀博士。

    对新工大来说,人才的突破并不出乎意料,是科教融合带来的高附加值。而在短短两年间,人才集聚导向了大批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突破。

    记者了解到,该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农业秸秆生物机械法制浆技术获重大突破。

    科教融合的落脚点在于拔尖人才和科研成果。这也是山东省推动新工大成立的初衷。2018年,该校(院)研发经费突破6亿元,获各级科技奖励37项,授权发明专利282项,发表SCI论文596篇。

    人才、技术、项目的三大突破,也回应了当初双方在合并时遭受的些许质疑——这是条正确的路子。求解“钱学森之问”,用科技发明的规律培养人才,在摸索中取得了初步突破,但百年树人,要真正形成经验,这群探路者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首页 动态 风采 学术交流 会员风采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