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2-10
类似于医生用超声波为病人脑部做CT,科考人员利用地震波给南极大陆“做CT”,是目前研究南极大陆深部特征的最先进手段。第四个国际极地年开始后,国际上在东南极实施了大规模利用天然地震观测对南极大陆深部结构进行探测的工作。我国在中山站至南极地形最高的昆仑站之间也部署了一系列天然地震观测台,科研人员对其中7个天然地震台进行深入分析,提取了这些台站的S波接收函数,据此反演获得了这些地震台下的地壳厚度分布。
结果显示,位于南极大陆边缘的中山站下的地壳厚度约为3800米;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随着纬度的升高,地壳厚度逐渐增加;在距离昆仑站约450公里的飞鹰营地的地震台下,地壳厚度达到5800米;随后又开始减薄,在距离昆仑站约200公里的一个地震台下,减薄至4700米;最后快速增厚,昆仑站下的地壳厚度达6200米。
“昆仑站不仅是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地壳最厚的地方,也是南极大陆地壳最厚的地方,甚至是各克拉通地区地壳最厚的地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员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显示,从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的地壳厚度变化,与冰下地貌变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目前,这一研究的相关论文已发表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极地研究》。